让思维在操作中生长
2020-12-29汪秀芹
汪秀芹
摘 要:人教版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57—58页的内容。
关键词:抽象出圆;圆的特征;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基本特征。2.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及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3.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体会圆文化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抽象出圆
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圆”。
运用课件抽象出圆形。
师:有人说,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圆”,才变得更加和谐、美丽。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有关“圆”的世界,一同领略“圆”的风采和奥妙。
二、在画圆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
1.用圆规画圆
(1)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画圆,现在,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圆。
生开始画圆,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刚才在画圆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其他同学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提出问题后,其他学生相机给出好的建议。
师示范画圆。
小结画圆的方法: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2)第二次画圆
要求:同桌能够画同样大小的圆,同桌先商量,后画圆。
思考:同一个圆规画出的圆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3)第三次畫圆
师:全班画大小一样的圆,你觉得咱们可以用刚才的哪种办法?
生说方法,并说明理由。
师发指令:全班画同样大小的圆。
生思考并交流:为什么我们全班同学画的圆同样大?
小结: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感受其特点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请同学生根据圆心、半径、直径的有关定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同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判断: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2)总结半径、直径的特点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拿出直尺、圆规,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理解半径、直径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用其他工具画圆(圆知识的运用)
(1)用直尺画圆
师:用直尺画圆行吗?为什么?
质疑:难道直尺真的不能画圆吗?让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画一下,课件呈现,学生观察。
课件演示:先确定一个固定点。用直尺确定一定距离,画一个点;转动直尺,距离不变,再画第二个点……
师:这些点再不断地增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课件演示:当画上无数个这样的点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圆。
思考:这个圆是怎样画出来?(无数个具有相同特点的点形成了一条曲线)
小结:圆其实就是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2)在操场上画圆
师:如果体育老师为了上体育课,想在学校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方法。
师出示录像,学生观看,感受方法。(插入录像)
三、归纳总结圆的特征
思考:用圆规画圆,用直尺来画点形成圆,用竹棒、绳子在操场上画圆,用不同的画圆工具,你觉得这些画圆方法中有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知道古人是怎么说圆的特征的吗?
教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
生尝试解释一中同长的意思。
(设计意图:老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圆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整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概念体系,并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活动中提升对圆的认识
1.活动一:图案联想
出示图,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
师:如果说,这是自行车车轮,车轴在哪里?为什么把车轴装在圆心的位置呢?
生交流。
2.活动二:数据联想
生猜测直径是110米的圆。(出示“天津之眼”摩天轮)
由摩天轮抽象出圆形图案。
师:如果我坐在这里,你坐在距离我最远的地方,指一指你坐在哪里?
学生指位置。
师:我们的位置如果连起来一定是什么?
师生小结:圆内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探究活动,探寻并感悟圆的美。学生通过想象活动获得对圆的整体美的的领略,通过了解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圆之所以最美”的内在原因获得体验)
五、联系生活感受圆的美妙
(播放幻灯片)出示大自然、生活中的圆。
师介绍:“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元素,喜逢佳节我们总是喜欢把食物做成圆形,圆有“圆融、圆满”精神的传承;还有,我们经常看到圆拱门、圆窗、圆桌……圆有“团圆、平等”之意。圆——优雅含蓄,韵味无穷。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想象更多圆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圆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感受数学内在的美与和谐,提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施仁智.让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生长:《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磨课过程及两点思考[J].中学数学,2018(3):79-81.
[2]于海英.让思维在操作中飞扬:“可能性”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