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融合
2020-12-29耿强
耿强
摘 要: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工作,又有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校本课程的开发如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则会提高其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为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及其应用规范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非常重视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满足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仅仅存在于长期性的国家规定课程之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三级体系。校本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在保障基础教育前提下,针对本校特点、地方特色、学生发展趋势等不同特点,组织教师根据具体特点自行编写教材,形成以学校特色课程、地方特有课程、学生兴趣课程为主的三级课程体系,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不仅补充了学生课堂之所学,而且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校特色、地方特色得以发扬光大。要想达到这些效果,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支持,才能让校本课程持续发展,有效发展,才能跟上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让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校本课程保驾护航?这正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促校本课程开发
环境的搭建离不开软件的支持。一是思想上的转变。要想让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结合起来,必须要更新教师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还要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让教育信息化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二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及教育信息化水平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校本教材开发才能更高效,质量才能更高。因此各方面的培训一定要及时跟上,如区域内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还有教育信息云平台的建设及使用培训,这样可以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校本课程进行更好的开发和实践,保障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可以更好地获取,成果可以更好地共享。
二、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积累资源
学生的智力、兴趣及能力都是不同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创造各自适合的环境,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及适应其学习类型,信息技术的融合恰好能解决校本课程的开发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摸清学生层次及需求,通过教育云平台及互联网广泛收集相应素材,结合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目标和任务,开发出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问卷工具及教育云平台共享功能,将课程共享给教师、学生及家长,让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课程开发,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及建议,让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切合实际,更有教学针对性,也更符合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
三、信息技术助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个持续的过程,是一线师生根据实践及课程需求编写而成的,课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时间的发展、新知识的融入等因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而后续开发中,这些资料收集与整理,仅靠阅读书籍、报刊等传统方式获取,很显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我们必定要借助平时的积累及海量的网络资源,用信息化手段去收集整理。同时,对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等工作,信息技术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合,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四、信息技术助力校本课程高效推进
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实现了它与各校本课程完美有机的融合。
以信息技术与“剪纸校本课程”融合為例,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剪纸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失传统风格,将剪纸的效果、方法、技巧等用信息技术以更形象易懂的方式进行展现,让方法展示得更透彻,让技巧体现得更全面。
以信息技术与“绘画校本课程”为例,它让绘画课堂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把抽象变直观,从教师的单一说教和课本枯燥图片,转为亲身体验的触、听、看等实体感觉,使绘画校本课堂由枯燥单调变得更生动有趣,更让人耳目一新。信息技术在绘画校本课堂中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让学生的自主欣赏和探究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能给校本课程指明方向,能让校本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给学生,把个性化发展还给学生,让校本课程可持续推进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1(8):62-65.
[2]沈建中.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J].江苏教育,2001(z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