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
2020-12-29张克钦
张克钦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可以辅助学科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继续发展。以兰州天庆实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载体,详细说明如何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结合策略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一样,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首先,学生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且在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运用与检验,不断提升学科认知水平。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科储备,使他们通过切身的体验对知识进行内化,提升学习能力。立足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尝试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科教学活动,驱动学生的有效发展。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张使学生在多元的学习活动体验过程中学会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在当前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取探究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笔者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立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特点,实现教学方式的结合,汲取综合实践教学课程营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以“关心国家发展”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打破课堂的限制,引入综合实践体验性的教学方式,结合学校创设的“参观新能源汽车基地”活动,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基地,了解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过程、特点、制造原理以及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新能源知识、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以及新鲜有趣的智能互动设备,同时也感受到了祖国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本人还讲授了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切身的实践,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并学会如何关心祖国发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结合
综合实践活動与其他课程结构中的教学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基础,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体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受知识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不仅没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还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习方式低效甚至无效。立足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学习特点,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尝试结合综合实践中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例,为了使学生自主而深刻地感受建设者的辛劳与付出,我们组织了《不忘初心寻延安精神 牢记使命传红色基因》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开营仪式上教唱山歌”“学完即兴表演打腰鼓”“参观,我们是认真的!”这些活动,不仅发展了艺术技能,还切实地感受到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实现了文化熏陶,有利于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实现健康发展。
三、课外活动方式的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围绕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设计练习题,驱动学生运用所学完成练习,将此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但如此机械的活动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多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笔者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外教学活动的时候,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丰富课外活动,驱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得多样的体验,从而驱动学生实现多样发展。
以学校《朗诵经典诗文 积淀文化底蕴》活动为例,笔者依托初二年级语文组举行的“我是朗诵者”诗歌朗诵大会,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之后,本人鼓励学生搜集与“道德”有关的古诗词,通过搜集信息,储备感性素材,建构对“道德”的认知,同时在朗诵中,不断地品读,深入感知道德内涵,使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还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过程中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感受道德内涵,感悟传统文化,实现道德品质发展,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
总之,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实现教学方式的结合、学习方式的结合和课外活动的结合,进而使学生在多样的体验中获得有效发展,同时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丹.初中综合实践中研学旅行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22.
[2]丁紫俊.初中《道德与法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