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不去的乡土情结

2020-12-29王莉艳

新课程·上旬 2020年36期
关键词:修辞手法语言

王莉艳

摘 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己育己的故乡。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所有行走在他乡的異乡人,背上都背着一个故乡。俗语说“金窝银窝,不如家中的狗窝”,但依旧有很多人年少气盛,心一横,手一扬,去闯荡世界。他们告别家乡,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和平年代的浪漫,等到战争来临就是惨不忍睹的现实。战火使无数人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田园寥落,家园惨遭破坏,此刻背井离乡,迫于无奈,实属不甘不愿,流于他乡,乡土情味愈远愈深,终成刻于骨髓的情结。

关键词:景物描写;语言;修辞手法;抒情方式

古往历来,关于乡土的文章多若繁星,但今天笔者选取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最典型的一篇——《土地的誓言》,由点触发,具体分析如此浓郁的乡土情结,精妙在何处。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端木蕻良的一篇抒情散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本文以强烈的情感抒发和独特的抒情方式而著称,笔者阅读时仿佛能听到这片土地心脏的跳动,能感受到作者的热血沸腾。如此强烈的情感抒发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四,分别如下分析。

一、别具一格的景物描写

景物于散文有如学生于校园,前者是后者的灵魂,后者因前者而丰富。因此散文必定有情有景,本文也不例外,文中充斥着大段大段景物描写,如下: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第一处景物描写)

选段中加点的句子或词语就是描写的景物及特点。这一处的景物描写很具特色:首先,景物非常密集,让读者应接不暇,在文学上这叫铺陈的手法;此外,一幅幅的画面扑面而来,就像电影镜头一般,一幕幕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虽然看过去只是浮光掠影,但却为读者展现出一方美丽、富饶、广袤而又神奇的土地。最后,“松香气味”“斑斓”“黑玉”“红玉”“奔驰”“奔流”等词语也是富有情感的。常人觉得充满刺鼻味的煤块,在作者看来是香的;颜色灰黑、外表丑陋的山雕(俗名秃鹫),作者却说它色彩斑斓……这一系列与事实不符的描述,并非是作者记忆错乱,忘记了故乡真实的模样,恰恰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想念故乡,想回到故乡,但故乡已被日本铁蹄蹂躏整整十年,作者有家乡却不能回,想见故乡却不能见,只能在梦中、在记忆中相见。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第二处景物描写)

这一段景物描写同样为读者展现了一方美丽、丰饶的土地。但和前段不同在于此处描写的景物有作者的亲身参与。印着“我”脚印的土地,见证过“我”欢笑的田垄,留着“我”手印的镐头,“我”亲手种的白菜……这些皆是在作者回忆里和作者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事物,它们见证了作者成长,作者在它们的陪伴下长大,所以这一处的景物比第一处景物更深情。

总结:本文有一般散文的共性,但也不乏属于它的独特。文中共两段,皆有景物描写,此为妙之开端。两处描写内容大不相同,第一处是作为游客的外乡人到东北也能看到,作者平缓地叙述,读者从容观赏,作者和读者情绪舒缓。第二处是属作者所独有,无一游客能企及的景物。故土留有作者数不清的足迹,作者于此孕育,于此成长,于此留下欢笑,留下童年记忆,这片土地连带所有回忆都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于作者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回忆至此,作者情感已慢慢强烈。妙之终,在景物中透露着情感的变化,是作者对故乡怀念、眷恋之情的升华!

二、诗化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是《土地的誓言》独特的言语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本文的诗意,不妨选取文章的任意片段,并把它改成诗歌的格式。

在春天,

东风吹起的时候,

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

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

天空清亮透明,

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

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

麻雀吃厌了,

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

多么丰饶……

对语言格式稍稍做一下调整,便会出现一个惊喜,这不正是一首诗吗!我们可以尝试着为此段小诗拟一个小标题——回忆中的美丽故乡(笔者拙见),感受作者用诗歌的语言讴歌的美丽,丰饶的故乡!此段小诗,感情舒缓,境界优美,作者带着读者一起,沉浸到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暂且把忧伤都忘却,用诗的浪漫倾诉怀念、眷恋之情。

三、修辞手法巧妙使用

作者巧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起势;反复使情感更具感染力。笔者此处着重谈谈另外两种,即拟人和呼告两种修辞。

首先,土地、故乡是物而非人,但是作者却通篇使用拟人,把土地象征化,发出“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这样的心声,拟人化的方式很多,作者却唯独把土地比拟为母亲,为何?

这要从作者的土地情怀出发,作者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成长,土地像母亲般呵护他,如今这片孕育、养育了他,如母亲般的土地,却被敌人侵占,并肆意蹂躏,作者内心的伤痛又岂是旁人所能感同身受的呢!迫于无奈,作者只能带着悲痛离开他的土地母亲,积蓄力量,寻找解救母亲的道路。可是十年过去了,离开“母亲”十年,作者在外流亡了十年!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任何孩子都难以抑制的,此时作者心中的悲愤之情难以遏制,随即呐喊——“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此外,作者对土地的称呼由“她”到“你”,人称发生变化。开端处作者沉浸在美好回忆中,用“她”向读者叙述故乡的美丽、丰饶。当挣脱回忆,现实是美好的,故园成为沦陷区,她正被日本铁蹄蹂躏,她的孩子们仍旧无家可归,流亡在外,作者想要不惜一切解救她的情感就像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滚滚而来,如此强烈的情感,作者必须亲口对着土地说出,因此人称转换为“你”,这是呼告的修辞手法。拟人和呼告的修辞在《土地的誓言》中,可以称得上是作者情感喷发的“壶口”。

上文还在娓娓道来,细细诉说故乡的美丽、丰饶,下文就转变为撕裂的呐喊,作者的情感在喷薄!这也是笔者接下来要分析的抒情方式的灵活转变。

四、抒情方式的灵活切换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作者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恋,属于直接抒情。

从两个“无时无刻不”笔者能感受到作者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故乡,思念之情溢在每个时间刻度上。接着作者又连用三个“当我……,我想起……”,从中笔者又感受到作者的思念之情无处不在,溢洒在每一寸土地上,作者想念这寸土地上“标志漂亮的白桦林”,想念另一寸土地上“奔腾似的马群”……作者的景物回忆中,为读者重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怀念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作者非常自然地由直接倾诉转到借景抒情。

回忆景物之后,作者的情緒渐强,情感变得激越。“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和开头前后照应,倾诉多次反复,就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了加强,情感得到了升华,读者在这样的反复渲染下,心中也掀起了重重波澜,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情感直白、赤裸,属于直接抒情。

文章第一段,整段都有情感的抒发,但是抒情方式却并不单一,包括直接倾诉和借景抒情。方式随情感需求灵活、自然地切换。

文章仅有两段,结构上不分主次,两段都是文章中心,细心品读会发现两段内部结构非常一致,属于“双峰对立式”结构,都是直接倾诉—借景抒情—直接抒情,因此第二段的抒情方式,在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土地的誓言》是“土地情结”范文中的典型,其妙处尽在于别具一格的景物描写、诗化的语言、修辞手法巧妙使用和抒情方式灵活切换。

参考文献:

马江杜.回到原点: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J].当代教育,2019:77-79.

猜你喜欢

修辞手法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小说语言分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