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研究
2020-12-29陈昱宁
【摘 要】 重庆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价值意蕴深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能够切实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提升。在对重庆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重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指出重庆地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了有效传承,提出从地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实践等三个方面着手实现融合创新。
【关键词】 重庆地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就必须落将这一要求落地落实。[1]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巴文化为源流、多种文化交融的极具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的重庆地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重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是重庆人民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同时也成为了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重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是将文化传承与教育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能够切实推动重庆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强重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同时也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一、重庆地域文化特征概述
重庆地域文化是重庆历代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发展、创新而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至今深刻地影响着重庆人民的行为机关乃至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者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重庆地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新时期重庆各项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契合的。重庆地域文化可从文化分区、资源结构和精神呈現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从文化分区的角度来看,重庆地域文化可分为三个板块:以巴文化为核心的大三峡文化、以民族融合多元发展为代表的大乌江文化和以码头商圈文化为特色的大城市文化。[2]大三峡文化主要覆盖渝东北地区,以三峡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主要构成内容,是巴文化的源头诞生地,同毗邻的荆楚文化紧密联系;大乌江文化主要覆盖渝东南地区,乌江干流及多条支流流经此地,是重庆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巴文化、湖湘文化、黔地文化的交融地区,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在这里保存较好;大城市文化以主城都市区为核心,周边区县也深受这一文化的影响,以水运码头为标志的城市在发展中催生了商圈文化,著名的朝天门、磁器口即为主要代表,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演进,逐渐形成了极具山城特色的城市文化。
其次,从文化资源结构来看,重庆地域文化包括了巴渝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等。巴渝文化是重庆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核心的本土文化;红岩文化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人表现出的崇高信仰、革命正气的生动诠释,红岩精神也是当代重庆文化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三峡文化形成了重庆人民在艰苦自然环境中自强不息的勤劳美德;移民文化包含了“湖广填四川”以及“三峡移民”等多个时期的人口迁徙历程,推动了重庆农业商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重庆精神。
此外,从文化资源的精神呈现方面来看,重庆人民在漫长的自然改造、革命斗争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不畏自然环境的艰险奋发进取,不惧外地的侵扰不屈不挠,构成了刚毅勇敢的人文性格;在对大禹治水、大义大勇巴蔓子、不降敌严颜义等仁人志士故事的口耳相传中,重庆人民十分推崇信与义的品质,形成了重义守信的人文精神;历代劳动人民在面对重庆特殊的自然环境时,强调依靠集体力量共同克服困难,形成了团结协作的美好品质;近代重庆开埠以来,水道航运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重庆的市政、工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闻名于世,孕育了重庆人民开放求新的精神追求。[3]
二、重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重庆地域文化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思政理论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知识等部分,教育形式侧重课堂讲授、兼顾实践锻炼。以巴渝文化、红岩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代表的重庆地域文化,既涵盖了以各种思想、文化为成果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各类景观、建筑、民俗传统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式。将重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人文素养提升,切实发挥好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学生实地走访各类博物馆、民俗区、纪念馆、古镇村落等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从而推动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深化对重庆地域文化的了解认知,加深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重庆地域文化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相互契合
重庆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刚毅勇敢、重义守信、团结协作、开放求新等优秀文化精神,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做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相互契合的。首先,重庆地域文化精神是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中形成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重庆地域文化恰好为此提供了供其生长的土壤;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重庆地域文化的传播传承,能够充分发挥重庆地域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提升文化自觉,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正能量的有效传播;此外,两者之间存在着共荣共生的发展关系,在重庆地域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同时,思政教育也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了对重庆地域文化的继承弘扬。
(三)重庆地域文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有效传承发展
重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的发展和传承创新,若拘泥于传统窠臼缺乏与时代需求的结合,文化的延续就会变得岌岌可危。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重庆地域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造力,能够运用新时代的新思维、新方式助推重庆地域文化焕发崭新的生命力。大学校园在承担文化传承这一基本功能的过程中,也能够为重庆地域文化的内涵延展、形式呈现、科学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持,是推动重庆地域文化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三、重庆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重庆地域文化进课堂
将重庆地域文化引进大学生课堂,能够有效培育文化认同、厚植文化基因,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和家国情怀。一方面,要做好制度设计,开设关于重庆地域文化的必修课、选修课,对课时、学分予以科学设置,并对考核方式进行适度创新,确保重庆地域文化进课堂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将此项工作列为系统工程,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组建课程团队,做好课程设计,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校情学情的教材,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与地域文化教育相结合,如水利类专业可侧重围绕三峡文化组织教学、文学类专业可偏重对重庆文学作品予以解读赏析。
(二)重庆地域文化进校园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校园刊物、学术讲座等载体,讲解地域文化知识、探讨地域文化话题、组织地域文化社团活动。[4]通过各类讲座、宣传、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在校園内实现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地域文化。同时,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和文化标识应充分融入重庆地域文化元素,从美学美育的角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深化对重庆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
(三)重庆地域文化进实践
让重庆地域文化走进社会实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5]首先,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对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的申请方式、组织流程、经费划拨等各方面予以明确细化,确保实践活动开展科学规范;其次,高校应积极与市内各文化单位机构开展联系合作,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播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可会同文化与旅游主管部门、人力主管部门等组建重庆地域文化专家库,广泛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和有关社会团体负责人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大学生以知识讲授、实践指导,形成校内、校外思政合力;最后,要积极探索搭建实践成果展示、交流和共享平台,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扩大实践成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让重庆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功效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温志嵩.福建地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04):29-33.
[2] 刘壮.重庆文化新论:谱系、生态与分区[J].重庆社会科学,2008(06):89-98.
[3] 薛新力.重庆文化精神简论[J].探索,2002(02):131-132+140.
[4] 孙秀玲.新疆红色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价值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56-62+2.
[5] 花艳,吴晓培,张绣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98-103.
作者简介:陈昱宁(1994-),男,汉族,陕西汉中人,教育学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项目:2019年重庆交通大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与路径研究”(DJSZ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