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东北中心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探析
2020-12-29白静敏孙思齐李勤
白静敏 孙思齐 李勤
【摘 要】 当前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资源承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要区,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镇化战略中将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以数字经济推动中心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对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研究交流城市资源承载力短板,以政府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为突破口,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东北中心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进行探析。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资源承载能力 东北 沈阳市
一、资源承载力与数字经济
资源承载力是指我们所生存的环境,范围内人类的活动通过调节和完善来满足人的必要的需求。但超过限度时,系统就会出现问题,这个限度就是资源承载力[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给出以下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这意味着资源承载力其所表达的重点在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的经济学概念则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城市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基础
城市资源承载力在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上是重要的研究指标之一,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心城市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城市自身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目标,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中心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的原因所在。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经济形态,对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影响重大,因此如何将数字经济与沈阳市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提高相结合,是实现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东北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承载力”最早出自生态学,其作用是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3]承载力研究的思想最早散见于沃伦纽斯的 ?通论地理?(1650)中提出的人地关系,自1812年马尔萨斯(R.Malthus)提出人口与粮食问题的假说提出以后,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就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体的承载力概念的认可是在1921年由Park和 Burgess提出,他们将承载力定义为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上的最高极值。[4]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促进了承载力研究向纵深发展。进入2l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遇到各种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始认识到城市承载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承载力概念应用到城市系统中。蓝丁丁、韦素琼、陈志强等(2007)认为,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城市土地资源所能接纳的人体群众必要的活动的范围[5];孙强(2017)有广度、有深度的揭露城市具体情况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力发展方向和发展角度。[6]张淳尧(2019)根据大西安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职能,提出大西安城市发展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产业体系优化、建设宜居城市以及保护生态环境。[7]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下本文将数字经济与城市资源承载力相结合,以数字经济提高东北地区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下东北中心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
三、沈阳市资源承载能力现状
沈阳市地处东北,是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在东北经济圈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所有研究沈阳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
从人口、自然、经济、环境、社会五个方面对沈阳市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截至2018年,沈阳市常住人口达831.6万人。沈阳市的城镇化率达81%,然而大量的人口以及较高的城镇化率,使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从资源上,沈阳市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36种,煤20亿吨,天然气107亿立方米,自然资源總量储备较为丰富,但沈阳市早期的重工业基础在实现沈阳市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对矿产资源消耗量过大。而沈阳市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大,因此与耕地面积的可持续发展优势相比东北地区的能源生产与水资源总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优势。
沈阳市位于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各个经济发展要区和经济命脉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2018地区生产总值6292.4亿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0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0元。除此以外沈阳市是全国拥有三级甲等医院最多的三大城市之一,卫生医疗科技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2017年底市区道路总长达2590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并且在环境建设上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
四、全面探索中心城市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
近年来,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表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在经济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同时,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数字经济也迎来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为了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东北三省正积极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如何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城市资源承载力,文章以沈阳市为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筹兼顾 多点发力
1.打造数字政府,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政企联合,开展数字型政府建设,提高沈阳市政府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同时便于各级政府对城市土地利用等动态的追踪检测。
2.推进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将发展中心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适当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摆脱资源依托型发展定位,强势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城市人口,减少资源、环境负担,实现经济社会多快好省的发展。另一方面努力建设智能产业,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作为突破点,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化水平,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攻坚克难重要的技术高地,树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班榜样,发展智能商业、智能农业等重点应用领域,推动产业整体发展。[8]
3.培育科技创新能力。合理利用能力突出的公共研究机构和高校,促进物联网、大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增速传统产业的转型,为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提供科技力量,突破资源障碍,增强城市资源承载力。
4.建设智慧城市。以智慧感应终端、智慧传输网络、智慧处理平台和智慧应用设施为重点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任务的发展过程,合理利用资源,突破土地资源瓶颈,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以优化城市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此外还应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沈阳市“美丽城市”建设,将工业废物资源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加大环境建设。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努力做到经济环境一把抓。
第二阶段:固本强基 加速融合
现阶段,数字经济在沈阳市产业优化升级、社会民生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全国范围内看,沈阳市城市资源承载力仍有待提高。首先要进一步加快东北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构建东北地区数字基础网络、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促进多方融合。目前,沈阳市信息基础网络建设整体看来仍显不足,具体表现为高带宽用户较少,偏远、贫困地区 4G 网络覆盖较为薄弱。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 5G 时代的来临,沈阳市应积极谋划 5G 建设布局,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隔阂”,更好地满足万物互联时代的行业需求,检测跟踪资源动态。
其次,要提高民众数字素养,为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人才支撑。沈阳市应着力发挥教育优势,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一方面,通过在职培训提升劳动者熟练使用硬件设备和工作软件、对数字资源收集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不断培养具有数字经济思维模式、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以数字经济建设需要,在人才上下功夫,提高本地人才薪酬待遇,增加福利广纳贤士,同时做好东北籍专业人才回流工作。
除此之外,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更好的实现数字经济对城市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安全和管理,构建多元治理、协同监管体制,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中关于数据的法律法规,从国家安全、个人数据、行业发展等层面确保数据使用法制化,严格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要求,确保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平台、网络、数据的安全。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 完善体系
1.构建预警系统,控制进一步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沈阳市在东北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于关注经济振兴,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同样会对城市资源承载能力造成压力。本文建议构建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使社会经济始终处于良好的可控状态。
2.创立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区域技术多方面发展。广泛调查主动与其他产业建立新的合作关系,通过促进经济、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发展更好的推动产业园区,积极建设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可靠的数据流通环境,构建更强势、紧密的互联互通的经济与资源承载体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学、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数字企业、传统经济企业等深度联合,协同发展,与区域优势因素相结合联动推进城市资源承载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勇,邰彬,戴鵬,刘亚州,南卷文,姚丹凤.青海城镇化中人口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J].攀登,2013,32(02):101-110.
[2] 刘文政,朱瑾.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6):75-86.
[3] 杨秀婷. 黑龙江省重点开发功能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 杨光.中国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03):73-79.
[5] 蓝丁丁,韦素琼,陈志强.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初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252-256.
[7] 孙强. 京津冀区域中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大学,2017.
[8] 张淳尧. 基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西安城市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9.
[9] 程娜. 发展智能经济 助推东北全面振兴[N]. 辽宁日报,2019-10-22(005).
作者简介:白静敏(1999-),女,内蒙古赤峰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本科生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20年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数字经济下东北中心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探析——以沈阳市为例》(项目编号:ACJJXYZD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