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白鹭》教学设计
2020-12-29徐峰富
徐峰富
【课文介绍】
《白鹭》为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通读全文,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又可以体悟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诗意追求。诚如郭沫若所写,“白鹭是一首诗”: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觅食的独特、栖息的悠然、飞行的幽雅,等等,无不充满韵味,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本文时,宜采用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要读出形——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读出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情——以心格物,融通白然,读出味——白鹭的无穷韵味,诗意美好追求的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II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态度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白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和写作手法。
2.品读语言,初步感知课文诗般的语言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能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让学生借助阅读实践,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文本的情感熏陶,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真正培养语义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2.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情入境,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
【设计思路】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白鹭是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真正含义,激发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的情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理解白鹭的精巧美、画面美,体会作者借助白鹭的描写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并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描写心爱之物的外形。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情趣。
1.(播放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师出示白鹭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吗?
2.能说说白鹭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你对它有哪些好奇的地方?
3.把想到的向周围的同学诉说。(師相机评价,鼓励积极发言和有疑就问。)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白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阅读感悟、个人体验的读书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走进文本,自读自悟。
1.白鹭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你还了解义中哪些句段?打开课本,尽情诵读,尽情感悟。
解析:阅读是学生白己凭借语言文字去发现、去体验、去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白主学习后合作研讨,共同发展。
2.将课文阅读的感受和发现与同桌交流,读文时想到哪些人、哪些词句,可作记录。
解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里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白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讨论、探究问题,这种靠学生、为学生发展的课堂,就是生本的课堂。
三、多维对话,加深理解和感受。
(l)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
②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色素美(雪白铁色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
③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
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
解析:多种形式的读书,全方位触摸语言文字,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
(2)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
解析: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学习,发挥白己的独特个性,在理解、表达中体现着灵活与机智,这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3)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解析:美往往蕴藏在生活中,蕴藏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
(4)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
解析: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嗅一嗅以外,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5)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
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
(板书:图画美)
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
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
(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
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
(板书:清澄美)
师生共同总结:
背景——黄昏
状态——低飞
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让他们尽情交流,这样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量之源。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
解析: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喜爱、赞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解析: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学生读文产生的情感能表现出来。阅读《白鹭》一诗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但这还不够,学生还需要有更丰富的抒发方式,这既是积累内化、创造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春风化雨”,熏陶学生心灵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情感延伸。
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解析:学生通过白读、合作探究,产生灵感,发挥白己的能动性、创造性,生成白己独特的读书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知,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模语言的过程中,披文人情,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席桥镇朱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