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00后”学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路径初探

2020-12-29刘晓璇钱佳媛

高教学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育人

刘晓璇 钱佳媛

摘  要:文章拟从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理念的高度剖析和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育人模式和路径,进而以创新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职教集团化、对接本科高校等体制机制为关键要素和切入点,凝练和总结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结合精选的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案例以及我校部分专业特色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素材和成果,为面向“00后”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提出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路径和启示。

关键词:00后;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193-0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and optimize the mode and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n to refine and summar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key elements and entry points of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al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conne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ctivization, docking with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 methods and experience i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governance theory are summarized, and the paper also combined with the selected cases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material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om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our school, putting forward the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innovative path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education object of "after 00" students.

Keywords: the post-00s generation; vocational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00后”已逐步迈入高校大门,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重技能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等观念,容易忽视学生思政教育,轻视思政课教学。与此同时,“00后”学生群体的时代性差异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还是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思维倾向、心理习惯等各方面来看,都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推出,为真正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相关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高职思政课教学应与时俱进,主动出击,与时代背景契合、与院校发展应合、与专业特色结合,积极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新机制,践行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归纳总结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路径的经验和教训,对其深度挖掘既为思政教育引领职业教育提供落地土壤,又可以丰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的时代背景

(一)高职“00后”學生特征

1. “00后”高职学生热爱生活,热血沸腾,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自制力较差。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中的次级群体的影响。

2. “00后”高职学生也展现出思维活跃、意志品质不高的普遍现象,热衷追逐自由。学生们无论是在课堂还是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敢于去怀疑和批判,跟帖、评论等成为这一群体的重要行为倾向。这源于相当一部分00后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被宠溺,缺乏挫折和锻炼。

3. “00后”高职学生学习动机非常务实,认为学习不仅为了将来的“饭碗”,也是为了提升自己。但对于理想和未来的认识过于现实,对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认同度并不高,甚至觉得为报效祖国而学是他人的事。

4. “00后”高职学生思政课学习纪律涣散,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经过调研发现,有的学生上思政课玩游戏、刷微博、看直播、玩抖音、聊微信,有的一边玩游戏一边聊天、更甚者还在课上组队玩游戏,有的学生精神萎靡、上课睡觉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课堂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思政课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事实上,在与就业市场和行业企业的接触中,高职院校也逐步意识到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囿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障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处于“内忧外困”的局面。

1. 意识形态异位

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导致“重智轻德”的观念长期存在并很难改变,即使意识到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是决定学生未来真正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很难真正贯彻落实国家标准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

2. 培养模式缺位

传统的思政课在面对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00后”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方法简单、方式单一,仅通过管、压、卡等手段,结果往往是课堂上问题行为更多、更严重。其次,思政课教学无论是在课时安排、教学计划上还是课程发展规划、课程教学创新等方面都很难与专业课一样被同等对待,重技能培养轻思政教育的观念让思政课教学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此外,不少高职院校思政课实际上课课时都存在不足的现象,依靠大班教学不仅难以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更难符合国家对于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再次,高职思政实践教学课如同“游玩课”,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处于脱离的状态,缺乏理论基础、延展性和凝聚力,更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格局。

3. 育人机制失位

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管理松散,高职特色不突出,社团设施不健全,缺乏有效指导等现状。此外政治、理论、文化等文科类型的社团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在高职校园中,兼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部门以宣传部、学工和团委为主,但实际工作中,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三部门与思政课部、各二级学院等部门之间合作也缺少有效的机制进行保障,教育断层或教育重叠的现象频出。

二、构建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渗透原则

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显性教育主要是思政课课堂教学,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隐性教育则是将所有教学课程、校内外活动等方式都承担起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让思政教育在不同的形式中进行渗透,对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实践原则

作为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的表现。通过实践认知理论,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标准的主要途径,更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因此,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和机制,应从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改变理论教育的思路,让实践教育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创新原则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的本质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有目标、系统性的创新可以推动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融合和协同模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参与主体或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配置,促进各要素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四)开放原则

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空间、教育者等不断借鉴和吸收新的理论、新的成果,跨越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领域,通过多方协同联动,把高职人才培养、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创业等全过程,同时还要做好开放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开放鼓励思政教育者不断研究和探讨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机制、路径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而提高协同育人创新的科学性。

三、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思路

从理论层面来看,协同创新理论是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的理论基础。协同育人的提出源自于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协同论,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达彼得·葛洛给出定义。[2]从实践角度来看,协同育人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目标一致,不同主体的协调和合作的过程,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各自发挥所在领域的优势,实现思政教育1+1>2的效果。高职院校应发挥全方位、全人员、全过程积极推进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的探索,具体思路包含以下十个方面。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尝试

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认清高职教育的特点,改变思政课教学的理念,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3]我校思政课部尝试“任务驱动”+“小组探究”教学模式,课堂具有明确性和针对性,让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此外,健立与专业实训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丰富的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另外,积极探索“成果导向”+“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双结合,将企业对学生的具体的品德要求作為成果导向,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问题导向,让两种教学模式双向并行,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也实际解决思政课教学和学生实际“两张皮”的痼疾。

(二)课程思政构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例如,我校推行的“职业素养养成”和“工匠精神培育”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模式,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将“立德树人”原则真正落实于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此外,为更好地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全课程育人的职能,全校采取“课前五分钟”的方式,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模式,实现育人创新。

(三)政校企合作建设开发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思政课教学体系,首先,要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完善教学内容结构。其次,以师生互动为原则,完善教学方法结构。再次,以专业为中心,以合作企业为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最后,以企业为评价主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5]我校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考评体系,重构工学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让企业、政府为学校搭建思政课课外实践平台,在培养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政素养。

(四)第二课堂思政教育

第二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体,开辟思政课第二课堂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理论涵义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如我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推广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宣讲活动;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通过各职能部门组织和协调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

(五)与地方本科高校协同育人

我校与本地本科院校推行“3+2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育人创新,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为引领,探索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这种“3+2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给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提供了新的要求,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中,为高职思政课教学赋予独特的角度和路径,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六)中高职衔接产学研用

在产学研用协同的“大职教”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体系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有了新的内涵特征。中高职衔接视域下,中职德育课、高职思政课应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衔接贯通、产学研用合作协同的育人模式。重点在开发中高职思政课衔接贯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多元、教学实践创新运用,纳入企业考核指标等方面,通过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明确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进而加快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

(七)政校合作开发思政校外研究基地

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实践补充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课外活动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渠道。我校思政课部积极推行思政课教学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重点建设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红色革命历史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业择业观树立、改革创新精神践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基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效促进学生系统地、自发地、有效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八)平台思政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智慧教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不断将新的技术手段和职能平台引入到课程中,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多角度知识学习的渗透和覆盖;另一方面,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和系统共建。例如,我校通过拓展网络平台,引领建设校园思政课网络新媒体矩阵,开展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标兵网络评选”“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政课网络实践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多彩的思政育人网络直播、讨论、讲座等活动,构建思政课网络平台。

(九)环境育人

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素养、情操、认知和能力的培养。高职思政课教学是职业学院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层次和格局陶冶学生的素质、情感和操守,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提供天然的土壤和养分。企业文化的融入、地方文化的输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职业、专业的理解和学习,还服务当地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为思政育人拓展渠道。

(十)职教集团内部思政课协同育人

职业教育集团化是当前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利用、共享的重要渠道和发展趋势。高职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模式的创新、渠道的开辟为职教集团提供实践和检验平台。地方职教集团中不同的院校之间德育课、思政课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为思政课集团化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不同专业间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为职教集团内部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交叉、渗透、融合创造丰富的资源和路径。

四、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高职思政课协同育人创新的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协同育人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基地保障。在大思政的格局下,做好思政教学,搞好思政教育,真正实现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全面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学龙.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创新探索[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31(02):86-90.

[2]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3]刘丽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4.

[4]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钱佳媛.高职院校思政课协同育人方法探究[J].长江丛刊,2019(01):167.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