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20-12-29吴嗣翀
吴嗣翀
[摘 要]随着事业单位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以及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高校管理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评价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及评价的建设理论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整体框架。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评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22.004
[中图分类号]F239.45;G6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22-00-02
0 引 言
2015年,财政部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内部控制(以下簡称“内控”)建设。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内控建设,内控体系日趋完善,但距离文件要求的贯穿学校权力运行全过程,与高校管理体系和能力相适应的内控体系目标仍有差距。我国高校公益性、多层级管理、多元化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内控体系的复杂性,虽然目前高校内控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经济活动不规范、管理效率低、内控漏洞多等问题。内控评价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是内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内控评价有助于完善学校内控体系,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1 高校内控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控评价制度落实不理想
与其他内控业务落实进度相比,高校内控评价制度的落实工作明显落后,主要表现在:内控评价工作的计划性不强,通常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开展评价工作,定期开展内控评价工作落实不到位;内控评价内容以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为重点,对内控监督实施情况、业务风险点变化、岗位和流程设计等方面关注较少,内控评价全面性落实不到位;因高校部门多、业务类型复杂,内控评价主要采用部门自评和业务流程关键点抽查方式,深入全业务流程测试不足,内控评价有效性落实不到位。内控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高校内控体系的完整度和风险控制的效果。
1.2 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不科学
我国高校内控评价通常依据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规范和指南,结合学校风险评估情况,制定具体内控评价办法。由于规范和指南未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或指标,高校在制定评价办法时往往采用通用或拼凑的评价指标,没有完整且适合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标准不客观等问题,容易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反映真实情况。此外,有的高校采用固定的评价体系不定期地进行风险评估,不能及时更新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结果往往不够准确。内控评价体系不完善,特别是评价标准和指标不适用,使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无法有效发挥内控评价查漏补缺的作用。
1.3 内控评价信息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高校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业务系统纷纷上线,但在评价时,收集资料、数据传递等仍采用手工方式,信息化利用度较低。一是内控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建立独立的系统平台,开展评价主要依赖其他业务系统,信息掌握能力不强;二是部分业务系统独立运行、系统管理水平较差,存在信息无法共享、系统误操作多、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以上两方面导致内控评价工作效率低、数据错误率高,严重影响内控评价实施效果。
1.4 内控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
内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内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为有效开展内控工作提供支持,关键是有效利用评价结果。当前高校内控评价结果作为完善各部门制度和业务流程的依据,没有将评价结果与干部考评、奖惩问责挂钩;没有为审计、纪检监察、内部监督服务等。内控评价结果不能有效运用,使内控评价效果大打折扣。
2 加强高校内控评价工作的建议
2.1 继续提高对内控评价的认识
内控评价是对高校内控体系进行测试、评估、修正、再评价的循环过程,不仅是一项外部检查任务,也是优化高校内控体系的重要措施。学校从管理层到执行层都应加强对内控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各项内控评价制度,调动教职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这是提升高校内控水平的关键举措,也是保障内控评价质量的重要途径。
2.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内控评价工作的关键。首先,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评价对象应覆盖学校各类经济业务和事项,特别要关注重要部门和岗位、重大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针对学校管理薄弱点和风险点如实反映内控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其次,应明确内控目标,紧紧围绕评价内容进行认定和评价。根据本校的内控情况,参考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把评价内容分解为具体的评价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同时明确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标准,采用调查讨论、抽样测试等方法,充分收集内控有效性的证据,研究分析并认定内控风险。
2.3 持续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
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日常管理、业务活动能够通过各类信息数据呈现,而内控评价正是在这些信息中寻找所需的“证据”。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内控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共享、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科学高效的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校的内控情况,为内控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要尽快将包括内控管理系统在内的其他业务系统融入学校数据共享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制度,保证系统间互联互通、数据即时同步。
2.4 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内控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成果就是评价结果,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结果是内控评价工作效果的重要体现。首先,评价结果应是查找薄弱处、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的依据,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保障;其次,评价结果应是部门间交流合作的媒介,为预算分配、奖惩问责和绩效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减少重复劳动,实现信息互通共享;最后,评价结果应是重要的公开信息,为内外部有效掌握学校运行及发展状况服务,实现内外部全员监督。评价结果的应用要以完善内控体系为出发点,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目标,不断拓展应用广度和深度。
3 高校内控评价指标设计
3.1 高校内控评价的理论基础
评价指标是对内控建立和执行有效性评价的具体衡量标准,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前,企业需要了解内控评价的相关理论。1992年,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提出了《内控整合框架》,该框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相互联系的五要素,要实现提高经营效率、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以及经营管理合规三大目标。2010年,我国财政部等部门围绕COSO五要素研究制定了《企業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用于指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内控、开展内控评价。2012年,我国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COSO内控框架三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特点和要求,明确6个方面的内控目标:经济活动、资产使用、财务信息、防范舞弊和廉政建设、公共服务。在COSO五要素的基础上,形成包括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评价与监督等在内的内控规范,以此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济风险。
3.2 高校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高校评价指标应借鉴企业内控评价体系,同时结合高校经济和管理活动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以高校内控目标为导向,设计评价指标。首先,明确高校内控目标。内控评价应以目标为导向,在构建评价指标前要把明确内控目标作为前提。根据我国高校管理现状,高校内控目标可以概括为: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腐败,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和效果。这5个内控目标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加强高校风险防范和管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控总目标。其次,设计具体评价指标。要采用企业常用的内控评价模式,以确定的高校内控目标为导向,根据学校内控制度和风险状况,从COSO要素的5个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
3.3 高校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构建思路,可形成以高校5个内控目标为目标层、COSO五要素为要素层、具体评价指标为准则层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①“控制环境”评价对学校内部环境的设计与运行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以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治理结构、机构岗位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财务系统、信息系统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立和实施有效性为依据设置。②“风险评估”评价对学校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估开展情况及其结果有效性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以高校内控风险分析与报告中主要风险点和缺陷点为依据设置。③“控制活动”评价对学校控制措施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以高校内控手册及制度中所列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及效果为依据设置。④“信息与沟通”评价对学校内控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以内控信息化管理有效性、信息系统安全性、数据交换处理及时性为依据设置。⑤“内部监督”评价对学校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以内部监督管控规定和程序建立的有效性、相关审计监督部门在内控实施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性等为依据设置。
4 结 语
加强内控评价是高校有效发现并防范经济活动风险、规范经济和业务活动运行流程、加强内控建设的重要举措,能够帮助高校提高内控评价的质量和效果,改善内控实施效果,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陆文斌,颜端阳,吴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4(9):82-85.
[2]程平,廖婧宇.基于COSO的重庆海事局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J].会计之友,2018(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