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0-12-29孟萍莉周璐璐董葆茗
孟萍莉 周璐璐 董葆茗
[摘 要]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和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的双重背景下,河北省将面临财经人才培养规模小、人才結构不匹配等问题,这对河北省新财经人才尤其是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该文在陈述新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河北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财经;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F75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08-26
2019年8月30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这为河北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更好地服务国家开放总体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机遇。河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需要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对支持经济发展的财经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国际商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北省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满足河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研究河北省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升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河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
一、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务院印发的河北自贸实验区总体方案针对四个片区不同的地方特色功能定位,指出各区发展侧重点,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会吸引大量企业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进行贸易和投资,这将对国际商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国际商务人才数量需求增加
河北自贸实验区立足高水准、高定位,随着投资领域的深化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投资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等多方面的推进,贸易、金融、服务等多个与国际商务相关的行业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这必将催生大量的人才需求。从最早开始探索试验区发展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地的建设实践经验来看,国际商务人才的数量不足、人才质量要求与自贸试验区发展不相匹配影响了自贸区的建设。因此,在人才储备方面河北自由贸易实验区应紧跟试验区的建设步伐,培养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复合型商务人才,为试验区建设输送高端人才。
(二)质量要求
河北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对标国际先进规则,聚焦高水平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努力建成贸易投资自由便利、规则开放透明、高端制造业集聚、监管公平高效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总方案对自贸试验区战略目标的高水平定位从侧面反映出对创新人才、国际商务人才的更高质量需求,因此河北省地方高校也面临着培养适应自贸区发展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的挑战和探索。在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当前河北自贸区建设需要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和惯例,懂得跨文化管理、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化、信息化、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新财经人才。
1.跨文化交际人才。在跨国贸易和商务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具有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要想促进经贸合作,就要进行沟通交流,将各自的需求表达清晰以及听懂他人的需求极为重要,因此国际商务人才要充分掌握彼此的文化语言、习俗、观念和行为方式,针对情境、对象的差异,采用合适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保证信息和需求的有效表达,促进跨文化商务沟通的成[1]。
河北省四个试验片区作为新的一批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将进一步对接先进的国际经贸规则,面对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的国际环境,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金融、物流、服务等全方位的合作,这就要求国际商务人才能够在与各国进行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能利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谈判胜利,因此那些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并可以自由交流并能成功进行商务活动的人才非常受青睐。
2.专业型人才。根据河北自贸试验区四个片区的优势,国家对各个地区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雄安片区重点发展新兴技术、生物科学技术,建设高端服务产业引领区,建设成为数字商务、金融创新的先行示范区;将曹妃甸建设成为临港经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引领区;大兴机场片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融资租赁,并与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紧密衔接,因而,在金融、航运、贸易、投资等服务领域对专业化人才有了进一步针对性的要求。而这些人才正是自贸区目前急缺的,对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以往的方式和要求,更加强调和突出创新性、复合型、多文化的新型人才,让高校和学生有了更加明确的培养和发展目标。
3.创新型人才。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核心在于制度创新[2],在创新理念和环境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并且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使创新成果最优化、共享化。自贸试验区将围绕服务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立足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鼓励企业、个人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因此众多新型业务将涌现,在一些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到2020年8月,河北自贸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四个领域探索出16项更加高效和创新的制度创新案例,充分发挥片区的特色功能和互联网优势,为自贸区的投融资、金融服务等重要领域提供先行先试的创新案例。未来自贸区的更多领域行业需要进行创新和开拓,自贸区的特殊综合政策优势会激发更多创新企业汇聚新片区、集聚更多创新人才,因此,信息科学、数字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数字商务等创新人才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二、河北省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现状
目前已有40多所本科院校可以进行招生培养,其中主要是地方财经类和外语类学校为主,也有部分综合类和政法类大学开展,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外贸易来往频繁的地区。我国于2010年开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层次学位,目前国内有43所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点,其中北京有3所,天津有2所,河北省只有1所,面对河北自贸区建设进程的推进,这显然是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的,要发挥京津冀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人才流入省内。
综合来看,河北省各个院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上基本遵循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目标,根据自身的师资情况调整研究方向,开设基础必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基础模块开设相似的课程,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专业选修模块呈现出选择面较窄的特点,针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设置的外语类课程单一化,主要是商务英语和日语两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择范围。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变,面对这些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人才的开发培养与需求目标产生了错位,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对接,并且人才储备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雷同化,地方特色性不强。目前,国际商务本科和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模式、指导思想、课程安排呈现趋同的特点,培养目标趋同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忽视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不清晰,特色不够明显[3],大概归结为:语言学(以英语为核心)范式、经济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河北省经济类高校也是以这一统一方向为准则开展教学,但培育模式、课堂设置的趋同化不利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多元化体现,事实上,在这些高校中,不管是地理位置、区位条件、教育资源还是师资力量,地方高校和知名高校之间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必定存在差异,而培养目标的趋同必定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异,这会降低河北省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影响地方院校服务地方职能的发挥。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省内高校培养目标不根据需求及时进行创新调整,不仅会影响自贸区人才需求,还会对更高层面的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建设对高质量人才需求产生断层。
2.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区域合作的增多,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商务环境,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危机中找到出路,在机遇中展现创新思维,因此形成一套符合自贸试验区人才需求的创新培养方案,不仅是河北自贸试验区业务发展的要求所在,也是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良好机会,同时更是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虽然各大高校在国际商务教学中设置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动,但是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更多的是停留在书面文字报告上,对真正的能力提高见效甚微,并且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观念、评价方式仍然占教学的主导地位,缺乏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这不仅影响国际商务专业本身的更高水平发展,也关乎着河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计划实施。
3.主导性学科范式的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河北自贸区成立之后,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和营商环境更加便利化、制度机制更加完善,高水平、高质量的高定位发展前景将吸引大批外资企业进驻试验园区,这将区别于以往的国际商务活动。但是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不能与自贸试验区新型业务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相承接。[4]目前主导性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培养模式定位不能匹配人才市场需求,而自贸区建设需要具有这些理论功底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商务分析、决策、领导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往的方式与试验区企业新型业务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呼应,除此之外,高校内的师资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些恰恰是现有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忽视的内容,导致专业型人才供给短缺的困境,培养质量也与自贸区发展的要求有所偏差。
三、提升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培养方案需匹配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培养高质量人才既要重视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理论,也需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河北省地方高校应及时关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服务试验区发展战略调整培养方式,增加能切实提高和锻炼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实际问题操作能力、国际商法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4]。在课程安排上应与河北自贸区四个片区重点发展的领域和需求相衔接,特别是金融创新、临港经济、港航服务、大宗贸易、融资租赁和大数据等核心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开发,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分阶段多方式有效组合,比如设置适应不同岗位需求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又快又高效地适应自贸区建设的人才需求。
2.抓住培养核心,重视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提升。全面提高国际商务人才质量的核心在于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的鼓励政策将激发创新激情,企业的允许失败机制将激发员工的创新欲望,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创新现有的三种培养范式方案,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有创新熱情和想法的人才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地方高校应及时关注试验区的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现状,开展多元化的创新研究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5]。最后,创新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入其中,并设置创新学分,允许创新失败,让学生不断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创新,从而形成有利的学习和创新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自主性发挥积极作用。
3.推动校企政结合,为人才的输出和实践提供衔接平台。伴随四大实验片区进入发展的高速轨道,各个片区的各个领域将产生大量的国际商务人才缺口,这是培养应用型、涉外性、复合型人才的宝贵实践机会和平台,也是应对服务业开放新态势的创新举措,因此,积极加快河北自由贸易实验区商务人才基地的建设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通过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根据学生自身的独特优势与自贸区各个片区相互适应,一方面使得人才更好的对接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能直接有效的了解自贸区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且通过亲身在自贸试验区内实践,能对自贸区建设自发思考,不仅促进自身职业的思考,还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提出新思路。政府应给予鼓励实践的特殊优惠政策,重视与高校的信息互通,推动构建政校企合作模式,更有力地推动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高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
[1]呙小明,汪世珍,黄森.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背景下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8(03):39-40.
[2]王宏,许雪莲.面向自贸区建设的福建省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3):90-94.
[3]匡增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7,40(01):87-91.
[4]郑雪平,王兰.“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6-8.
[5]邵艳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贸实践,2017(18):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