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智能化病理学技术微专业对提高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2020-12-29金月玲杨智昉李延飞戴振声
金月玲 杨智昉 李延飞 戴振声
[摘 要]微专业是从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其设置可以弥补大学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病理学技术微专业的设置是对医学技术类专业学生技能的一个补充,也是对紧缺的病理技术人员队伍的补充。该文结合目前分子与人工智能交叉的时代,智能化病理学技术微课程设置,对于提高临床病理诊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各高校开设病理技术专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微专业;病理学技术;智能化;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3[收稿日期] 2020-09-12
一、引言
专业技能的细分和交叉,形成微专业这个方向群[1]。微专业病理学技术是以病理技术员工作岗位职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集约式7门专业化的课程内容为载体,结合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病理科的实际职业岗位项目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病理技术岗位职责的细分,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设有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起到重新定位职业方向,拓展就业新领域,提供创新创业新思路的积极作用。
二、设立病理学技术微专业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和一致性
病理诊断结果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病理学诊断被称作是疾病的最后诊断或“金标准”,所以病理医师又有“医生的医生”(Doctor's doctor)之称,足见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2]。然而,各种病理诊断都离不开相应技术的支持,离不开一支过硬的病理技术队伍。同时随着医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大量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病理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因此医学检验仪器设备的改进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就迫切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的病理检验技术人员[3]。不仅如此,随着医保改革推进,使患者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只有病理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才能使病理诊断具有一致性。但是调查表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如上海,存在病理检验技术人员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临床病理诊断和研究的发展[4]。因此病理技术规范化培训迫切需要,况且当代跨入分子与智能时代的病理科,在精确诊断与治疗评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病理学技术微专业的开展,将弥补病理检验技术人才的不足,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高度。
病理技术的根本为制片技术,它是病理学诊断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病理技术的规范与制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理医生对病症做出正确的诊断,其结果就会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准确性[5,6]。
设立病理学技术微专业,可以提炼病理技术员这个岗位与目前医疗行业急缺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并从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医生培养“技术助手”。
三、病理学技术微专业结合人工智能为诊断病理学发展带来的重大契机
我国病理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临床需求不断提高、导致对分子病理诊断结果判断能力不足、对生物信息的分析存在盲区,人工智能、智慧病理的应用存在诸多挑战[7]。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病理医师匮乏严重,部分医院无诊断资质、技术不规范的现象,基层病理医师的诊断水平欠缺,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8]。设置病理学技术微专业,并结合人工智能将为诊断病理学发展带来的重大契机,解决临床诊断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高病人的诊断准确率[9]。
近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在癌症的术后诊断中,病理分析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目前我国病理医生缺口高达10万,病理技术人员缺口4万[10],无法为每个肿瘤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015年,美国创业公司Proscia开创肿瘤病理图像云共享时代,“互联网+”和“数字化病理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机遇:相较于传统病理,云病理让医疗资源利用率提高、成本降低。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为诊断病理学发展带来的重大契机,促进了数字病理学和智能病理学的产生,因此病理技术微课程一定要结合病理图像的数字化诊断,从而提高病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病理学微专业应结合智慧“新医科”的理念,顺应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通过学校教学—医院病理科—人工智能科学的融合,同时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助理病理医生微专业“金课”,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微专业”建设。
四、病理学技术微专业培养方案
病理学技术微专业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临床病理医生从琐碎的工作中脱身,全力置身于临床病例诊断中,更重要的是为医生准确、客观地提供分子诊断的数据,充分体现“病理技术是病理诊断之母”。为此,病理学微专业以快速、集中培养的方式,拟设计“智能病理”“常规病理检验技术”“临床病理取材技术”“原位杂交技术(FISH)”“细胞病理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共六门核心课程,和一门“分子病理学检测技术”选修课程的学习[11],精准达到助理病理医生的工作技能要求,培养良好的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的设置及学时的分布详见表1。
病理学微专业的开设基于病理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通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总结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从常规技术(石蜡包埋HE染色技术)到特殊染色技术,从一般技术(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到高新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冰冻切片技术),细胞学制片技术、再延伸至细胞培养技术及分子病理学技术,循序渐进安排实施(见表2),通过微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具有病理技术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资格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考取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五、病理学技术微专业课程总体设计分析
病理学技术微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理论知识够用为主的原则,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病理技术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病理检验专业知识,综合安排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培养病理检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操作为主的原则安排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内容;并与行业病理专家共同授課,分解病理技术岗位的职业技能,设计微专业的课程体系。
微專业教学分为二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注重素质、知识、技能三者的交叉培养,以实践和实验课程为主,培养学生以病理检验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兼顾培养细胞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不同就业岗位的多方面能力。其特点为:进入行业岗位,聘请行业专家指导理论及实践教学,并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在学生中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学以致用;开课伊始,即安排学生进入岗位学习,使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接受职业熏陶,大部分病理技术的课程及分子病理学技术课程均在医院病理科授课;课程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技能要求,也包括着装、语言、实验准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能在各级医院病理科、中心实验室、疾控中心等从事病理检验技术工作的专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雄,马将,徐斌,等.探讨基于机械类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20,7(33):88-91.
[2]王克杰,林秋兰,林竟.试析病理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A].首届环渤海地区病理技术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50-52.
[3]陈军芳.二级以上医院病理技术人员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12):104-105.
[4]金月玲,李晓芳,何钟磊,等.上海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病理科技术人员组成状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101-102.
[5]吴志川.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6(19):102-104.
[6]俞利辉,阮华娟.基层医院病理技术水平状况与改进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9):181-183.
[7]卞修武,平轶芳.我国病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19):17-19.
[8]张世豪,冼丽英,高敏,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5):130-132.
[9]许燕,汤烨,闫雯,等.病理人工智能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7,46(09):593-595.
[10]吴孟晏,李丽.浅析我国病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2):13-14.
[11]董建强,田玉旺.病理技术学科的规范化与质量控制[J].诊断病理学杂,2013,20(12):737-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