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技能训练用于精神病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探讨
2020-12-29王怀静
王怀静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
精神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及慢性化倾向等鲜明特点,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动作、行为、情感及认知等方面的异常表现,严重损害其生命健康安全。同时,精神疾病患者深受疾病支配的影响,可能产生自杀、自虐或他杀的倾向,波及社会安定和谐,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 受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极易引发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案件,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1-2]。 目前,临床治疗精神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若忽略治疗期间的康复护理工作,可能影响临床疗效,不利于患者机体康复。因此,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增强其个体生活技能,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3-4]。 鉴于此,该研究将2018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8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探究个体技能训练用于其康复中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纳入84例患者,均符合临床有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家属均于知情条件下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失语及合并传染性疾病者。 进一步以随机盲选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6∶16,年龄分布为34~79 岁,平均年龄为(48.16±2.37)岁;老年痴呆11例、精神分裂症18例、精神发育迟缓13例。 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5,年龄分布为35~80 岁,平均年龄为(48.19±2.39)岁;老年痴呆12例、精神分裂症18例、精神发育迟缓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康复干预:(1) 干预人员鼓励患者走出病情阴霾,勇于面对现实生活,提倡其发掘自身兴趣爱好,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观念。 (2)干预人员必须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强化患者日常用药监管力度, 督促其按时用药及定量用药,尽量交由患者家属保管药物,避免出现藏药或自杀等风险事件。 (3)干预人员利用面对面培训或点对点传授等手段, 帮助患者快速掌握人际交往的重点内容,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条件,多多参与社交活动,促使患者自然融入社会环境中,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注意不得给予患者更多的强烈刺激。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个体技能训练干预:(1)生活技能训练干预。针对精神衰退病程绵长的患者,干预人员必须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能力训练方案,侧重于训练患者穿衣吃饭及个人卫生习惯,真正意义上做到“一对一”监督及“手把手”教导;针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需告知患者家属提前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患者良好的睡眠习惯,提倡患者广泛参与力所能及的户外活动或运动项目,每晚入睡前使用温水泡脚,必要时口服适量药物帮助神经兴奋的患者快速入眠;针对尚未达到精神衰退标准且因急性期残留精神障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例如:对周围事物淡漠、被动及懒散等,护理人员可利用奖惩疗法或代币疗法巩固或强化疗效。(2)学习技能训练干预。 学习技能训练重点增强精神疾病患者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学习效果直接决定患者是否能回归社会。受精神疾病患者长期脱离社会的影响, 往往不具备学习及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客观上要求护理人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积极组织文化科技教育、时事形势教育及卫生知识教育等活动,培养患者学习新知识及新事物的习惯,并且持续丰富知识学习的途径及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及大型课堂等,尽量挑选趣味性强且知识性高的科普型教学材料, 完成文化知识教育及普通技能学习的任务。同时,设置各种类型的培训课程,每日组织2 h 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包括简单文化知识、简单数学知识、劳作、绘画及简单书法等,贯彻落实言传身教的理念, 鼓励患者广泛参与知识学习活动,不得过于追求学习速度或学习进程,应循序渐进进行技能训练,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作用。
1.3 判定标准
(1)根据BPRS(即简明精神症状量表)、SANS(即阴性症状量表)及SD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 评分越低,说明各项症状改善效果越好[5-6]。
(2)比较两组干预后1、3个月的复发再住院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BPRS、SANA 及SD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PRS、SANA 及SD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干预1、3个月的复发再住院率比较
对照组,干预后1个月复发再住院6例(14.28%)、干预后3个月复发再住院8例(19.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复发再住院1例(2.38%)、干预后3个月复发再住院率为2例(4.76%)。 结合数据可知,观察组复发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3、9.167,P<0.05)。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PRS、SANA 及SDS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PRS、SANA 及SD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BPR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ANA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SDSS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38.32±7.3138.31±7.321.483>0.0534.15±4.7927.09±3.267.419<0.0569.83±16.3569.82±16.341.587>0.0550.14±11.3837.36±10.5811.654<0.0512.58±18.5712.57±11.711.439>0.058.42±2.515.36±1.835.753<0.05
3 讨 论
国内相关学者经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于发病后丧失自身原本的社交能力及生活能力,产生一系列幻觉及言行异常等情况。 即便精神疾病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若忽略其治疗期间的康复护理环节,不仅存在造成情绪失控或伤人伤己行为的可能性,而且还极易造成自闭、抑郁、肢体僵硬及面无表情等问题[7-8]。精神疾病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往往需要进行康复护理,方可保证其临床治疗效果,而康复护理的主体内容相对复杂,包括技能训练、用药干预及心理指导等方面。与传统护理干预模式相比,康复护理能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多样化且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极大程度上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及经济负担[1-2]。
个体技能训练作为康复护理环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相对丰富多样,例如:就业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及学习技能训练等。 向患者介绍简单的劳作、绘画及书法等方面内容,不仅能培养患者的个人兴趣爱好, 还能增强其劳作能力及个人动手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集中注意力,为日后融入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组织生活技能训练能帮助患者逐渐脱离他人照顾的制约,大大提升自我生活自理能力,而就业技能训练能使患者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技能,帮助其尽早投入于工作之中,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精神病患者实行个体技能训练,能明显增强患者工作、生活及学习的技能,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融入社会及就业的机会。
个体技能训练能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基本实现自我规范用药的目标,并熟练掌握各项生存技能。 该次观察组采取个体技能训练,患者的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均明显改善,且干预后1、3个月的复发再住院率偏低,分别为2.38%、4.76%;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采取个体技能训练干预后1、3个月的复发再住院率均低于10%[3,6], 此次观察组的2.38%、4.76%均<10.00%,说明个体技能训练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康复中实行个体技能训练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增强社会功能,降低复发再住院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