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2020-12-29许胜乔玲沙海燕王垒垒顾兴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经颅康复训练缺血性

许胜,乔玲,沙海燕,王垒垒,顾兴响

(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人民医院,山东济宁 272072)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是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 该病多是由脑中动脉栓塞、颅外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病因引起。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为突发的对侧肢体麻木、力弱、感觉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大部分患者发病后没有及时治疗, 导致其发生运动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低下,生活不能自理[1]。 临床主要采用康复训练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但由于患者下肢功能损害严重,部分患者出现废用性挛缩及萎缩,致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康复训练效果不佳[2]。 基于此,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其康复治疗中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8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其中采用康复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的4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 采用康复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的45例患者归为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8~67 岁,平均年龄(52.17±5.62)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5例,脑出血19例。 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8~68 岁,平均年龄(52.37±5.28)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生命体征稳定;病例资料完全。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器官疾病;依从性差;治疗区域有金属部件植入器件;伴有其他脑部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仪,MBM-Ⅰ型,赣械注准20192090048)治疗:(1)康复训练:包括对患者肢体关节活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站立平衡训练等;上述训练措施30 min/次,1 次/d。 (2)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时间仪器的阳极电极片贴于患者的左侧额叶背面外侧皮质区,阴极电极片贴于右眶上区,打开电源开始工作,刺激电极面积20~35 mm2,电刺激频率为2 Hz,电流1.0~2.0 mA,刺激持续时间8~30 min,1 次/d。 治疗时间为6 周。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SFLR-A-01 型,豫械注准20162260217)治疗:首先测量患者的腿部长度, 调节机器人绑带尺寸后,将机器人绑在患者下肢;其次打开机器人开关,预热后进行模式操作,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节步频、膝关节角度、髋关节运动角度等;步频0~100 步/min,连续可调;步幅0~100 cm,连续可调;髋关节运动角度,-21°~50°,连续可调;膝关节运动角度,-2°~75°,连续可调;踝关节-25°~20.5°,连续可调。 30 min/次,5 次/周,治疗时间为6 周。

1.4 评价指标

(1)治疗前及治疗6 周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3]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评分,评定内容包括知觉(6 项,24 分)、定向力(2 项,8 分)、视运动组织(7 项,28 分)、思维运作(5 项,23分)4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测验,共20 项,83 分,分数越高,患者认知能力越好。(2)采用Fugl-Meyer 运动量表(FMMS)[4]对患者的上、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共50项,其中上肢包含33 方面内容,下肢包含17 方面内容,每项0~2 分,上肢评分总分为66 分,下肢评分总分为34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LOTCA 评分

治疗前,两组知觉、定向力、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等LOT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知觉、定向力、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等LOTC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LOTCA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LOTCA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时间组别知觉定向力视运动组织 思维运作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5)t 值P 值对照组(n=44)观察组(n=45)t 值P 值8.21±2.058.54±2.120.7460.458(11.87±3.02)a(14.12±3.23)a 3.3930.0014.15±1.234.37±1.250.8370.405(5.97±1.67)a(7.12±1.83)a 3.0950.0039.45±2.149.11±2.250.7300.467(12.83±3.25)a(15.27±3.78)a 3.2620.0026.72±1.856.36±1.790.9330.353(8.63±2.38)a(10.42±2.74)a 3.2870.002

2.2 下肢FMMS 评分

治疗前,两组上肢FMMS、下肢FMM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上肢FMMS、下肢FMM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FMM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下肢FMM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时间组别上肢FMMS 下肢FMMS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4)观察组(n=45)t 值P 值对照组(n=44)观察组(n=45)t 值P 值13.85±3.7413.13±3.620.9230.359(30.89±7.98)a(37.02±8.97)a 3.4040.0019.18±3.759.81±3.260.8460.400(18.63±4.27)a(22.17±5.65)a 3.3290.001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突然,治疗难度大,能够造成患者永久性的大脑神经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3]。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从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两方面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治疗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对康复治疗师的个人技术和患者的注意力、意志力方面的要求较高。 而相对于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仪能够被动地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影响因素较少,能够提高康复治疗效果[4-5]。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知觉、定向力、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评分、上肢FMMS、下肢FMM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较好。 分析其原因为,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无创、简便的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主要是通过恒定、低强度、低密度的直流电对相应的功能区域进行表面电刺激,从而改善患者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活动[6]。同时,其阳极刺激对大脑皮层产生较强的兴奋作用,阴极刺激能够降低神经兴奋性,并刺激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的症状[7-8]。 下肢康复机器人是安全性高、成本低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辅助运动障碍患者进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下肢进行运动训练和功能性电刺激,对其受损的中枢神经形成反馈,从而刺激损伤神经的再生, 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9]。此外,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改善下肢肌肉、关节功能,增强患者的肌力,缓解其肌痉挛,从而达到改善关节活动力的作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还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节训练密度,保持康复训练的稳定性和科学性,增加患者对训练的兴趣[10]。 因此,两种治疗仪器相结合,可增加患者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水平,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经颅康复训练缺血性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