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
2020-12-29杨佳静
杨佳静
(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骨关节康复科,江苏无锡 214181)
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还会危害身体健康。 有研究表明,长期尿潴留可能会引起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等不良后果,过半的脊髓损伤患者多年后因肾功能衰竭发生死亡,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就是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1]。 现代康复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以药物干预、功能训练、间歇性导尿等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尿问题,但医疗技术或尿控管理非常重要,患者负担较大[2]。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以针刺、中医定向透药等为主的中医康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作用良好,但医学证据较少。 因此,该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针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其治疗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对象, 通过随机数字表方式分组,每组15例。实验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低18 岁,最高65 岁,平均年龄(43.48±12.20)岁。参照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低20岁,最高65 岁,平均年龄(42.33±11.51)岁。 在统计学软件中录入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对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同意并在家属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临床研究,另外医学伦理委员会也对该次研究的全过程予以监督和批准;患者均符合脊髓损伤和中医“癃闭”的判断标准[3],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排除标准:患者有身体功能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或是心脑血管病;不配合研究、意识不清、感染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间歇性导尿[4]、功能训练[5]等。
实验组:患者采用针刺+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具体如下。 (1)针刺治疗:穴位选择关元、中极和三阴交(双),患者导尿后,常规消毒穴位周边皮肤,直刺三阴交0.5~1.0 寸,直刺中极0.5~1.0 寸,直刺关元0.5~1.0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将中极和关元接连电针(电子针疗仪,SDZ-ⅠⅠB 型,苏械注准20172270710),设置连续波50 Hz 治疗,20 min/次,1 次/d,6 d/周。 (2)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药方选择:川芎、猪苓、甘草、大腹皮各10 g,桂枝、泽兰、干松、乌药各20 g,茯苓30 g。步骤:采用XS-DR02 型中频离子导入治疗仪(华医药物导入神经肌肉刺激仪,京械注准20172261178),通过中频电流形成的电场产生药物分子定向推力,有效深入药物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作用于相应穴位(包括关元、气海、中级、双三阴交等穴),选定穴位后,将药方混合并炒热备用,用布袋密封。 对患者的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清洁,撕开锡箔袋,在穴位处放置电极板,用固定带固定;打开中医定向透药仪,调好时间,选择按摩加导入模式加以治疗。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临床疗效[6],显效:肾功能正常,排尿或控尿功能改善,无泌尿感染;有效:有泌尿感染的可能,其他同显效标准;无效:以上标准均达不到。
统计膀胱残余尿量、 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7]评分、膀胱内压力,其中膀胱残余尿量通过膀胱扫描仪(PBS V3.1 型,川械注准20162230208)测定;I-QOL 评分标准为极端地: 1 分;相当多: 2 分;中度:3 分;轻度: 4 分;一点也不: 5 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膀胱内压力通过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SYPY500 型,苏械注准20152211443)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该研究中的膀胱残余尿量、I-QOL 评分、 膀胱内压力等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 检验;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组间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的组间比较[n(%)]
表2 膀胱残余尿量、I-QOL 评分、膀胱内压力的组间比较(±s)
表2 膀胱残余尿量、I-QOL 评分、膀胱内压力的组间比较(±s)
组别膀胱残余尿量(mL)治疗前 治疗后I-QOL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膀胱内压力(mmHg)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15)参照组(n=15)t 值P 值291.40±110.10275.80±112.800.3830.704155.20±83.90225.20±91.802.1800.03846.80±23.1049.70±24.000.3370.73970.10±22.2053.20±22.502.0710.04813.05±6.9613.80±6.820.2980.76827.55±10.2817.62±7.183.0670.005
2.2 比较组间膀胱残余尿量、I-QOL 评分、膀胱内压力
实验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低于治疗前及参照组,I-QOL 评分、膀胱内压力均高于治疗前及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 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属于临床康复科、骨科及神经科常见的难题,膀胱残余尿量导致的尿路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寻找一种适合、 简便且有效的康复方案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具有重要作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主要因膀胱内压无法维持,排尿过程无法启动或无法排空膀胱,形成尿潴留。 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和间歇性导尿,要求患者饮水并使膀胱充盈,以达到控尿管理的目的,但康复时间较长,加上间歇性导尿会产生泌尿系感染和尿道损伤等问题,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造成患者后期死亡。
中医学认为,脊髓病为“多虚而少实”,应以补肾为主、宜补不宜泻为原则进行治疗[8]。该研究采取的治疗方法为中医针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针刺穴位选择关元、中极和三阴交(双),可刺激交感神经,影响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调解功能失衡[9],同时影响患者的膀胱壁组织,以达到排尿的目的。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是近年来中医常用的一种新型经皮给药技术,适用于定向经皮导入药物治疗,集“离子导入”+“定向透药”+“电脑中频”三效合一,具有电疗、定向透药疗法、远红外热疗法、生物磁疗、仿生按摩理疗等多种疗法。其原理为采用先进的中频技术,将药物定向导入与中频仿生按摩治疗技术及热治疗技术融为一体,利用单向电场的作用,促进药物离子定向运动,加速药物的渗透吸收,让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比一般疗法效果更显著[10]。 该研究采用的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降低膀胱残余尿量。
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参照组的5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实验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低于治疗前及参照组,I-QOL 评分、 膀胱内压力均高于治疗前及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针灸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降低膀胱残余尿量,提高膀胱内压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该项技术易于掌握,简单有效,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 在治疗中实施中医针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