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29刘桂华
刘桂华
(东营中医医院,山东东营 257000)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病,起病急骤,对患者脑组织和神经系统影响比较严重,许多患者预后存在偏瘫等病症[1]。 脑卒中后偏瘫将导致患者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丧失,降低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严重打击。 长期偏瘫对患者心理健康存在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引起肌肉萎缩、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中医理论中,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脑卒中偏瘫一般与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相关,而中医针灸具有活血通络、恢复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故可将针灸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中[2]。基于此,文章选取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调查,以明确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有效性,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法对患者分组,每组37例。 观察组年龄在62~81 岁之间,平均值(73.6±1.3)岁,包含男性23例,女性14例,完全性偏瘫20例,不完全性偏瘫17例,病程范围6个月~3年,平均值(1.5±0.6)年;对照组年龄在62~84 岁之间,平均值(73.3±1.5)岁,包含男性25例,女性12例,完全性偏瘫22例,不完全性偏瘫15例,病程范围4个月~3年,平均值(1.4±0.7)年。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西药治疗,采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降压药等对其进行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内容如下。(1)卧姿训练:站立困难患者进行卧姿训练。 患者行侧卧位,将双臂前伸,直至肘关节伸直,前臂略外旋状态,健侧腿部保持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适当牵引患侧肩部,使患侧髋关节完全伸展,指导患者自主进行指关节伸展活动, 而后换另一侧卧位进行训练,保持髋关节自然屈曲,足不内翻,确保肘、腕、指等关节充分伸展, 向头部上举上肢, 患侧腿部屈曲身前。(2)四肢关节训练:进行翻扑克牌、推滚筒以及上肢负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肢体僵硬表现,提高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进行下蹲、行走以及下肢负重训练,每次训练15~20 min,每天进行2~3 次,持续进行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取风池、百会、印堂、地仓、太阳、患侧曲池、外关、手三里、少泽、环跳、足三里、承山、风市、三阴交及涌泉等穴进行针灸,采用捻转提拉手法,急针得气后留针2~3 min,每次捻转200 r 左右,中间间隔5 min 继续捻转,每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5 次,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使用NIHSS 量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FMA(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评估患者运动功能,以BI 指数评估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偏瘫症状:肌力正常,为5 级,活动自主为正常;肌力4 级,可以自主活动为轻瘫;肌力2~3 级,活动有受限感为中度偏瘫;肌力0~1 级,无法自如活动为重度偏瘫。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IL-6)、ET-1 水平,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NO 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和活动能力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NIHSS、FMA、B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FMA 及BI 指数评分(±s)
表1 两组患者的NIHSS、FMA 及BI 指数评分(±s)
组别NIHSS(分)FMA(分) BI 指数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 值P 值14.32±2.8717.85±2.245.89790.000058.16±4.1650.43±3.448.71050.000058.36±4.2752.05±3.367.06400.0000
2.2 两组患者偏瘫改善情况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偏瘫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偏瘫程度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内皮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内皮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TNF-α(mg/L)治疗前 治疗后IL-6(ng/L)治疗前 治疗后NO(mg/L)治疗前 治疗后ET-1(μ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7)对照组(n=37)t 值P 值2.06±0.282.05±0.370.13100.89611.06±0.241.51±0.336.70820.000068.17±9.8468.25±9.760.03510.97219.05±1.3313.70±1.2115.73080.000078.84±25.6579.88±25.100.17620.8606104.39±21.5393.14±20.382.30820.023989.64±19.8688.96±19.710.14780.882963.13±12.8855.36±12.862.59670.0114
2.3 两组炎性因子和内皮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治疗前,两组的TNF-α、IL-6、NO、ET-1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炎性因子和内皮细胞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3 讨 论
脑卒中偏瘫是由于卒中后脑组织缺血坏死、神经功能受损引起的,可导致口歪眼斜、吞咽功能障碍、上肢以及下肢功能障碍等症状,该疾病的治疗和恢复需要较长周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压力[3]。西医治疗脑卒中偏瘫一般采用康复训练和营养神经类药物,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系统化的肢体锻炼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属于康复医学范畴[4]。但是康复训练周期较长,过程十分痛苦,而且对于一些患病时间较长的偏瘫患者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故建议引入中医的针灸治疗[5]。
中医认为脑卒中偏瘫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风邪入侵人体脏腑,而致气血运行不畅、痰阻内瘀、气血凝滞,故在治疗上,需要以活血化瘀、调节五脏气血运行为主。 针灸通过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可达到促进气血运行的目的[6]。百会穴属于人体督脉要穴,针灸具备提神醒脑、导气止痛的作用;环跳针灸可以活血止痛、疏通经络;足三里针灸能够补中益气、通经活络;风池可运湿化水,三阴交可健脾益血,曲池可温阳散寒[7]。经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刺激中枢神经,改善神经传导作用,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经治疗后,NIHSS 评分是(14.32±2.87)分,FMA 评分是(58.16±4.16)分,BI 指数是(58.36±4.27),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NIHSS评分更低,BI 指数以及FMA 评分数据更高, 说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升,神经功能损伤得到了缓解。 王亚东等[8]在其研究中也指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后,患者NIHSS 评分是(12.32±2.24)分,FMA 评分是(60.23±4.27)分,BI 指数是(62.44±4.16),数据均优于康复训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与该次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仅有较小的数据差异,可能和患者个体差异相关。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炎性因子和内皮细胞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于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内皮细胞因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针灸治疗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和改善局部血运之功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气血阻滞问题,有利于促进内皮细胞重组和再生,缓解肌肉痉挛。 此外,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有9例患者在治疗后达到了肌力正常,无重度偏瘫,说明在联合针灸治疗后,患者肌力有效恢复,活动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理想,对于改善偏瘫症状、促进肢体活动能力恢复有积极作用,应用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