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校教育形势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

2020-12-29黄国栋吴映霖陈少卿余淑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0期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黄国栋,吴映霖,陈少卿,余淑娇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0 引言

在2016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明确指出: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西医并举是我国目前的重要国策…。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骨科、中医外科等,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医人才的培养。目前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大类,其中尤其以院校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1]。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我国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探讨提高我国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方法。

1 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基础理论训练,强调个人研究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主要通过原创性论文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成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注重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课程专业设置、授课时间、授讲内容及培养方式方法、培养质量的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设置[3]。

2 我国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15 年正式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门类中独立设置之后,面临医教协同、“双轨合一”的改革,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新问题: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有矛盾,研究生课业压力增大等[4-5].必须采取修订培养方案、理顺管理体系、加强导师培训、完善监控体系等众多措施来保障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体系。我们总结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经验,提出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明确培养目标,加强经典学习,强化培养过程,发挥师承优势,严格学位授予以及提高服务水平等改革举措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说明其工作思路、主要做法以及工作成效,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深化中医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的创新作出有益的尝试。我们提出了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注意点,强调学生个人对中医的热爱和自信、导师的言传身教、毕业实习中注重临床技能培养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等几方面是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成才的关键。中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改革 ,是培养高级中医临床人才的一条新途径。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实施过程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加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优化学位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考核,发挥中医师承教育作用;重视培养临床课题的研究能力,是保证其质量、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3 以临床能力考核为核心,以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为切入点,多层次、多途径全面提高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中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中医主体地位。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通过读经典,学习专科原著,跟师临证,在临床实践中学习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化中医基本功。做到学术求真、医术求精、技术求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提高学术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学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的保障能力,意义重大[5-7]。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相对较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时代健康要求,不断加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应增加研究生轮转科室的范围,开阔研究生的医学视野,增强多角度全面深入理解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专业基础训练,夯实医学基础,紧跟医学前沿,不断训练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1 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和研究生教育是医学生本科毕业后教育的两条途径,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教育阶段,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者各有特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着重培养医师的临床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在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对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深入观察及思考,总结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探讨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机制。主要内容有:质控体系的构建、质控体系的主要内容、质控体系的运作方式、质控体系的实施成果等。研究表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深化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符合中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2 提高中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是提高服务能力的核心,也是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终培养目标。临床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目前,由于生源质量、教学资源及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为提高培养质量,应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以改进。从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临床能力培训、改革考核办法及建立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探讨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对策,同时也强调了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在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围绕重视复试环节临床技能考核、优化课程设置、发挥师承教育优势、构建立体化多方位培养模式、完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等环节展开。为了保证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与授予质量,在管理过程中参考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我们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在跟踪管理、临床能力考核和毕业临床考核方面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在医教协同背景下探索了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要不断变革创新。我们依据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评价三方面构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对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具有较高临床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中医人才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认为实现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将体现特色的理念、思路融入培养的各个环节。强化训练中医思维及创新能力,为培养新一代名医奠定人才基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经典在专业课程的主导地位,夯实中医基础理论;纳入师承教育环节,注重临床实践体悟;创新医教协同的管理机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构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7-10]。比如:让学生通过脉象仪反复体会常见脉象的位、数、形、势,增加学生对脉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通过远程门诊示教系统,使学生看到临床诊察、辨证的全部过程,对中医的诊疗过程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开设推拿手法练功课、耳穴压豆等课程,使学生入学即掌握较为简单的治疗技能,在给家人、朋友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收获专业信心。在中药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定期引领学生到中药标本馆观摩学习,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识理解。同时我们还将为学生安排中药和方剂的药理实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切实感受中药及方剂的疗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习热情。我们还会安排学生到学校的本草园见习,学习不同药用植物的入药部位、采收时间、真伪鉴定等,提高学生鉴别中药的能力和临床用药精准度。

4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的人才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特别是中医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要立足中医自身的特点,既要重视师承教育,扎实基础,熟读经典,培养思维,又要发展院校教育,与现代社会接轨,力求培养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中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