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少程序 聚焦语用
——以《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为例

2020-12-29信阳市第五初级中学河南信阳4641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8期

余 俊(信阳市第五初级中学,河南信阳 464100)

温儒敏教授曾在一次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讲座中说,语文备课中最常见的通病有五个,而“程序太多”是其中之一。[1]翻看各种语文教案,讲究程序是最大“特色”。这类教案,从导入新课开始,到布置作业结束,中间部分诸如背景介绍、阅读课文、词语解释、段落划分、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分组讨论等,程序一个不少。这样的教案,由于固定程序太多,教师上课为了赶趟,不得不在每个程序上均衡用力,而最能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目标“语用”的训练往往落实不够,甚至落了空。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表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第一句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可见“语用”是语文课程的第一要义。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些长期的、隐性的目标,应是在落实“语用”这一基本目标的同时,很自然地带进语文课堂,而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设置专门的程序来达成这些非基本目标。

课堂程序太多,教学容易分散用力,弱化“语用”目标。减少程序,聚焦语用,是阅读教学本该坚守的语文立场。

下面看一个《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的课例。

一、导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字词积累

⒈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衰微( ) 赫然( )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 慷慨淋漓( )

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四、整体感知课文

⒈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⒉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⒊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期与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⒋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是怎样过渡的?

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问题探究

⒈文章标题为什么取“说和做”?

⒉如何理解“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中的“诗兴不作”?

⒊“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⒋“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中的加点字怎么理解?

⒌“‘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中的“望闻问切”应怎么理解?

六、课堂小结

找一个同学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八、布置作业

首先,这个课例有八个教学环节,程序有点多。其次,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缺乏可行性。八个程序过于模式化,好像每篇课文(无论文体和内容)都可以套用,针对性不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本单元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显然,教学应该主要围绕“读”来进行,在“聚焦语用”上用力。上述课例中,执教者没能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单元意识。课堂上讨论对话多,学生读得少,教学没有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再看另一个课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元勋,是一位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认识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闻一多先生。

二、教学步骤

1.请一个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闻一多。

2.教师补充:“著名画家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人一身傲骨让山河为之动容,他就是闻一多。”

3.通览全篇,了解课文大意。

(1)默读。要求: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注。引导:“默读,就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课文共计1147 字,按每分钟读400 字计,3 分钟内可读完全文。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作标注。”

(2)速读。引导:“速读,就是在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阅读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把握写作思路,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3)精读。引导:“自由阅读课文,在默读、速读,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感触最深的内容作圈点批注。”

4.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引导:“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应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加以培养的阅读技能之一。提取课文主要信息,这里是指提取与课文主题等密切相关的讯息。提取课文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摘录法。所谓摘录法,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相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提炼,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提取本课主要信息,就是要把课文中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语句找出来。”

通过如下三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取相关信息:

(1)提取课文信息,用一句话说说闻一多这个人。

[方法策略]利用摘录法,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语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然后对这个关键句进行要言组合,加以综合性表达,概括出符合要求的完整信息。

[参考答案]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2)提取课文信息,用一句话说说闻一多的好品格。

[方法策略]继续运用摘录法,找出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对这两个关键句进行要言组合,加以综合性表达,概括出符合要求的完整信息。

[参考答案]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3)提取课文信息,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语中情。

[方法策略]语中情,是指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即课文的主题。通过以上捕捉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在厘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概括出课文主题。

[参考答案]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言行片段,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较上一个课例,这个课例的教学程序少了一半。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单元的整体教学要求,突出了课文的教学重点。《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有三个:(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突破这三个教学重点,可用两课时,上述课例呈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情况,意在着重突破第一个教学重点。其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抓关键句,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主要从做学者和做民主战士这两个角度,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前半部分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后半部分写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说了就做”,言行一致。最后作者抒情赞叹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写作思路十分清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课时设置了四个教学环节,其中后两个环节是重点。教师主要通过三读(默读、速读、精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课文关键语句和段落,提取课文主要信息。提取信息的方法就是先找出课文的关键句,然后进行要言组合,即将关键句进行组合,加以综合性的表达,从而完整而概括地表现全文的基本信息。

第一个课例由于没能顾及单元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够明晰,设置问题过多,为提问而提问,结果环节多而零乱,使课堂陷入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第二个课例,遵照单元教学要求,精心设置了三个主问题巧妙组织教学活动,这种看似粗放的教学设计,却为师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探究、讨论,开辟了巨大的空间。更为关键的是,这三个主问题,关注点都在聚焦语用上。

如果再收集一些课例,我们肯定可以发现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多种不同的设计,还有教师在教着别的什么。大量课例表明,语文教师所生产的“教学内容”,在“教什么”正确与否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包括不能聚焦语用。究其原因,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由于教材编制者把“语文课程内容”(一般应该教什么)的研制任务转嫁给了教师,以至于在“教什么”上不能确定,“用什么教”的设计便不会有合适的着落。[3]那么,语文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可能并不容易。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言语实践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就不得偏离“聚焦语用”这个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