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运用拍照视角进行议论文的写作

2020-12-29贵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段落品格论点

贵州 杨 兰

高考试卷由“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写作”部分的分值占整个卷面的40%,可谓“得作文者得天下”。写作不仅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有很高的要求,它是对语文的综合考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并将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发展等级”对作文有“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要求。而一篇不少于800字、不超过1 200字的作文要做到内涵丰富、主题鲜明、详略得当,就必须在行文上下功夫。

结合近几年全国卷Ⅲ的作文题来看,2017年的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2019年的作文则是一幅漫画。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考生的生活背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所切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写作中容易出现形式不规范、内容不精练、思想不集中、主题不鲜明等问题。

在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写作。一些学生轻视写作,甚至排斥写作,这势必会导致复习时事倍功半。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配置愈发高端,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拍摄技巧运用到写作中,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还可以顺理成章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拍摄技巧包括:背景虚化,突出主题;色彩递进,突出层次;色彩对比,强化主题;比例得当,保持平衡;细节到位,提升内涵;等等。

下面笔者以这几个拍摄技巧为例,浅谈如何运用拍照视角进行议论文的写作。

一、背景虚化,突出主题

背景虚化在摄影中理解为使景深变浅,使焦点聚集在主题上。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框架结构上,淡化不必要的叙述。一方面,体现在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上。以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为例,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首段开篇点题,提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次,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贿赂秦国和不贿赂秦国两个方面反复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最后,文章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破灭”的教训,点明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另一方面,段落层次也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第一段,第一层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层分析“赂者”与“不赂者”相同的结局,第三层总结“弊在赂秦也”。通过简短的叙述,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内容杂乱、结构混乱、主题不明等情况。以作文《我崇尚这样的英雄》为例,部分学生在其作文中仅仅列举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并叙述其事迹,却不加以概括总结,未明确自己崇尚的是怎样的英雄,更未体现这样的英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作文就显得杂乱无章,毫无可读性,很难拿到高分。那么,如何通过背景虚化、突出主题这一技巧对文章进行修改呢?

首先,就行文结构来说,要明确整体框架:崇尚什么样的英雄——分别列举出不同品格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总结这些英雄的品格以及对社会、对个人的积极影响。第一段应该点明中心论点,指出英雄所具有的品格,比如为国尽忠、为人民服务、勇于牺牲自我等。从第二段开始,分段列举出不同品格的英雄的事迹,每种品格最好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叙述和分析。最后一段,再次说明崇尚什么样的英雄,这些英雄的品格对社会、对个人有何具体的作用,并对这些难得的品格加以赞扬,同时告诉读者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次,每个段落也要有相应的层次。有的学生选取了大凉山火灾中消防员为救火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却只字不提这是具有何种品格的英雄形象,使得观点和材料关系不够密切。在写作分论点时,可先把英雄的品格放在第一句,比如“我崇尚这样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我”;接着再叙述他们英勇救火的英雄事迹;最后,对这样的英雄进行讴歌和赞扬,并说明这种品格对国家和个人有何积极作用。这样修改使文章主题明确,段落层次分明,语言精练传神,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色彩递进,突出层次

在拍摄过程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则体现为内容层层深入,文章富有层次感。在人教版必修②《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中,不足1 500字的文章将演说的内容高度概括。第一部分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第二部分是“改良讲义”“添购书籍”两点计划。这两部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中心突出。通过对这篇文章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分析写作对象的先后顺序,使得各论据论证合理。

有学生在写《卸下顾虑的包袱》一文时,引用了王国维关于人生与事业三重境界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时又由这三句诗领起不同的段落,每一段的开篇与结尾都提到一重境界的诗句,首尾呼应。第一部分论述了人生路上,不要有所顾虑,只需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望尽”属于自己的“天涯路”。第二部分论述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甩掉多余的顾虑,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第三部分论述卸下顾虑,毅然前行,就能领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风景。每一个段落前后呼应,段落之间又呈现逐层递进的关系,论述放下包袱后,终会到达人生的彼岸,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中心突出。

三、色彩对比,强化主题

色彩对比这一技巧引用到作文写作中,主要体现在各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通过二者强烈的反差来凸显文章的主题。鲁迅先生的《药》《祝福》就是如此。《祝福》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鲁镇因“祝福”而热闹的场景,再写恶劣的环境,最后写在繁华与热闹中悲惨死去的祥林嫂。通过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当时鲁镇人的愚昧无知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药》则通过华老栓买药的明线和革命人士被杀的暗线进行对比,凸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愚昧无知的百姓的讽刺。文章的最后,作者特意将华小栓的坟墓和夏瑜的坟墓安排在一起,使两位母亲上坟看到不同的坟墓:夏瑜坟上红白的花排成一个圈,而华小栓的坟则只有几点青白小花。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为国牺牲的革命者的敬仰和对麻木不仁者的讽刺。

将色彩对比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首先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学生写到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时,论述了成功的前提条件:成功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并在作文中列举了海伦·凯勒、拿破仑、越王勾践等人物,这类人物都有一个共性: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整篇文章皆是成功人士,那么文章的主题就不会过于鲜明。可再举出一两个反面例子进行对比,那么主题就显而易见了。其次,引用素材切入合理,条理清晰。有学生在写到“人生路途坎坷,但只要坚持下去便能领略到人生的美景”时,引用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在写到“总有一种期待”时,列举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诗词的期待:十二岁时,期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欢快活泼;十八岁时,期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切入合理,条理清晰。

四、比例得当,保持平衡

在拍摄时,若想突出人像,则应将人像放于主体位置;若想突出某个景象,则应将景象放于主体位置。照片比例得当,主体突出,从而达到平衡状态。这一技巧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

首先是文章的结构上,高考议论文一般采用“总—分—总”或“总—分”的结构。我们常说“凤头、猪肚和豹尾”,即要求文章开篇和结尾语言精练,字数适当,让读者有惊艳之感。各分论点的内容则要丰富多彩,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突出主体。比如,《劝学》开篇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点明中心论点,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分论点部分又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较为全面地解释了不可以停止学习的原因。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段落层次不清晰、内容冗杂等问题。高考议论文写作开篇与结尾应精练传神,分论点的内容应丰富多彩、论据充实,可以运用各种素材对分论点进行充分的论证。

其次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一方面体现在文章各个段落字数的要求上。文章的开篇和结尾字数相对较少,要做到语言精练,观点突出。同时,文章的各个部分基本保持平衡。《劝学》一文的开篇仅用10个字就直截了当地展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各分论点根据其内容和需要,分别使用了较少的字数来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另一方面体现在各分论点的内容上。《劝学》一文的第一个分论点运用比喻句论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即学习的重要意义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二个分论点运用比喻句论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弥补自身的不足;最后一个分论点通过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并且要态度专一。

而部分学生的作文中,首段就是三百字左右的叙述,观点不明确,主题不突出,阅卷者难以把握文章主旨。与此同时,文章各分论点又出现字数过少、论述不充分等问题。这一技巧的运用,能使文章做到有理有据、轻重得当、比例合适,恰如其分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细节到位,提升内涵

细节描写对文章的主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使内容有理有据,衔接自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充分运用了细节描写。若不是天寒地冻且草屋漏风,林冲也不会锁门外出买酒暖身,从而经过山神庙,以致回去后看到草屋倒塌再次来到山神庙中借宿;没有因风雪太大而抱了一块大石头抵住庙门等细节描写,就不会有后文斩杀陆虞候等人和被逼上梁山的情节,更难以体现社会黑暗、官逼民反的主题。

猜你喜欢

段落品格论点
趣味•读写练 答案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短文篇】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心理小测试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