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运用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
2020-12-29栾淑丽
□栾淑丽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浙江杭州 310004)
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更是体现了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而将当下发生的时事新闻融入地理教学中,注重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一致性,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如何把时事新闻与地理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怎样结合?本文以开始于2019 年9 月持续5 个月之久的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为例展开探究。
一、引闻导课 吸引注意
在课堂引入中呈现时事新闻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的注意,为顺利开展后续教学,有效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笔者在课堂引入中首先呈现以下新闻材料。
1.截至2020年1月底,澳大利亚东南部森林大火已燃烧了近5 个月,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到塔斯马尼亚、西澳洲和北领地,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州都有林火在燃烧。
2.大火已造成至少28 人死亡,2000 多所房屋被毁,1120万公顷土地烧焦,近10亿只动物被波及。
3.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照片里,整个澳洲大陆几乎三分之一被浓浓的烟雾覆盖。图像显示,大火产生的烟雾已经跨越太平洋,越过南美洲,更是严重影响了新西兰——烟雾“造成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使得“山顶积雪明显变黑”。
4.据报道,本次大火除了造成难以弥补的生态灾难,还将造成至少50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37 亿元)的经济损失,预计澳大利亚短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会减少0.2至0.5个百分点,其中旅游、畜牧业损失尤其惨重。截至2020年1 月底,大火还在燃烧,澳大利亚整体经济受到的影响仍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
以上新闻材料中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这些资料因为是近期发生的、世界性的、具有震慑性的、学生熟悉的时事新闻,所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以上新闻材料中,学生还获得了以下信息:这次的森林大火分别在地域范围、人员伤亡、大气环境、生物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都会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以闻释意 培育能力
当这个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利用高中地理必修Ⅰ关于“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知识点,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此次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产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分析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是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着手。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这两个方面所需要分析讨论的切入点,可以直接应用于这次新闻事件。
首先分析自然原因。从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角度来看,森林火灾通常受到三种自然因素的较大影响:气象、植被和地形。此时可以给出背景材料:澳大利亚官方宣布,自2019年7月澳大利亚进入林火季以来,高温天气和干旱是林火肆虐的主要原因。根据过去一百年来的气象资料,澳大利亚变得越来越热,整个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逐年升高,温度屡破纪录。干旱也在席卷澳洲,澳大利亚气象局2019 年12 月宣布,刚过去的春季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干旱的一个春季,以往11 月平均降雨量约为100毫米,但2019年只有18毫米,而且未来数月干旱还将延续。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这属于气象因素带来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提到澳大利亚降水和气温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使得火灾在这个季节易发生易发展。接下来给出第二份资料:澳大利亚东南部林木密集,其中桉树和槭树占比高达90%,桉树皮富含桉树油,它们脱落后堆积在树根处,气温达到40 摄氏度时就会自燃,极易引发山林大火。这场持续多月的大火主要发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人口、森林也集中在这一带。在强劲的盛行西风风势下,大火持续燃烧,重创澳洲的土地。大风带着大火在新南威尔士州的蓝色山脉肆虐。天气与气候条件是大火形成的基础条件,火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助长了火势的加剧。一棒接一棒,可谓无穷尽也。此外,有的学生分析了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的特点,城市、森林的交错分布结构,内陆地区缺少较大河流等地理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火燃烧时没有什么屏障。
其次对火灾人为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此次森林大火之所以持续时间长,受灾严重,还与当地当时人们的不重视不作为有非常大的关联。大火发生初期,救火的主力并非政府,而是数万名消防员,但绝大多数是志愿者。这些志愿消防员已经连续工作数月,有的人甚至每天工作12 小时,烧伤的不计其数。直到火势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破坏,以及火灾季还要持续很久才能过去的现实,2020 年1 月4日,澳大利亚政府终于宣布部署军事资源帮助火灾救援。澳大利亚政府反应迟钝、行动迟缓、不够重视灾情等问题以及灭火方式的有限,导致山火快速蔓延并造成严重后果。
这些不断更新的新闻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既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又让他们完成知识技能目标,与前面的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更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和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
这次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所带来的后续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即这不是简单的区域灾害,而是引起全球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基于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从而进一步分析理解高中地理必修Ⅰ中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其中有一层含义就是:区域性的环境改变会影响到全球的生态环境。而这个时事新闻为学生对这层含义的深入理解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随着火势蔓延,澳大利亚受山火影响下没有质量可言的空气也污染到了别国。野火烟尘飞越塔斯曼海,飘浮在新西兰北岛,让这里的天空变成了橙色;美国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现,澳大利亚大火烟雾开始弥漫南美洲;大火中死亡了大量生物,可能加速全球某些物种灭绝的进程;火灾烟雾向大洋扩散,可能会影响到海洋环境。
这部分的分析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引闻探策 形成观念
按照知识递进三部曲,接下来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单从这个新闻事件层面上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就事论事。比如如何快速有效扑灭林火,减少森林大火对自然的影响和带来的经济损失?首先,杜绝林火。“杜绝林火,从禁止火源出现做起”。近些年,林火在一年四季常有发生,这不仅和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干燥有关,更是在于人们防火意识淡薄,抱着侥幸心理,面对刚刚燃起的火苗不够重视而导致的。因此,在防止林火中,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更需要人们树立有效防火的意识,防患于未然。其次,珍爱动物。悉尼大学生态学家克里斯·迪克曼教授估算,2019 年9 月至2020年1月,已有近10亿只野生动物受到林火的影响,其中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迪克曼在计算时使用了高度保守的估计,且他的计算不包括蝙蝠、青蛙、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对于这些在火海中丧生的动物,人们除了心疼,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树立起保护动物的意识,不让任何自然灾害和人为意外伤害到动物的生命。最后,建立有效的救援机制。在这场林火刚刚起势的时候,本可以有效阻止其蔓延扩散,但当地民众缺乏必要的灭火知识,没能掌握住稍纵即逝的黄金灭火时间,让这场林火直接逼近澳大利亚悉尼。正是当地的消防救援机制不健全,导致这场林火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一事件再次给应急救援部门敲响了警钟。
当教学过程进行到这里,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复习和深入理解地理学科中人地协调观的基本含义。这个观点既贯穿于高中地理学习的始终,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闻事件中大火的蔓延恰恰体现出了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从曾经的听天由命,到人定胜天,再进一步认识到应该因地制宜、人地协调。但是现实生活中人类还远没有做到行为与思想的高度统一。
从整体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抛出开始,到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当然,时事新闻进课堂还要注意一些原则。第一,时事新闻的时效性。时事新闻有很强的时效性,时间一长其教学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第二,与教材知识点的融洽度。应选择能够与教学知识点恰到好处衔接的新闻,或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新闻、故事或生活案例。第三,在情感价值引导上,注重正面引导为主。本着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提供恰当的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时事新闻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与生活密切相关,报道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报道内容有些很详细,有些很简略,如果在课堂上盲目运用,那不仅会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需要教师抓住时事新闻的关键点,对新闻材料进行加工与编辑,以点带面,铺开与之有联系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编辑材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地理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师也要养成关心时事新闻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时事新闻,这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