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2020-12-29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100875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100875)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深刻理解这一时代,直面这一时代的新挑战,将深度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学习观的不断改善,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准确理解“后疫情时代”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至今日,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广泛影响。如何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迫切问题。关于当前这个时代,有许多风格各异的表述。2020年4月23日,比尔·盖茨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万字长文,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新冠肺炎——第一个现代大流行病——也将重新定义我们这个时代。”比尔·盖茨准确把握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时代的深刻影响,但这个“重新定义”的时代该如何称谓,他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法。2020年6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正在深刻变化,面临更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中方愿同欧方携手努力,推动“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更加稳健成熟,迈向更高水平。此后,“后疫情时代”被广泛使用,成为表示当前时代的称谓。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指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的时代,而是指疫情冲击下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这为思想政治课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目前,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不少国家仍有数以万计的新增病例给社会带来不确定因素,疫情将长期存在成为普遍认可的观点。与此相对应,与防控疫情相关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也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当前的社会面对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就成为实现新发展必须重视的时代背景。所有这些内容,都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推进深度学习提供了“舞台背景”。
其次,“后疫情时代”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严峻挑战,成为社会制度优劣的“新试剂”,这为思想政治课的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富素材。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果断措施及其显著成效,“全国驰援武汉”与某国“人人自危”的鲜明对比,使得“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了更多生动的案例,而有些国家的放任自流则使其国家形象大打折扣。从思政课堂教学的推进来说,这些元素无疑会大大增加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说服力,为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加鲜活素材。
再次,“后疫情时代”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国家划分产生冲击,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关联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为思想政治课的深度学习提供了辩证思维空间。当前,无论是中美关系、中加关系还是中欧关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都面临很多新的考验、新的变数。而随着疫情的持续,西方国家内部的关系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塞尔维亚发生疫情的时候,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提出了“欧洲的团结是不存在的,是个童话”的观点,以及许多国家面临的“既要给美国面子,又要考虑自身发展”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中国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减少敌对倾向、争取更多朋友就成为现实和迫切的问题,成为影响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与国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最新表现,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运用学科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习在“深度”的意义上展开。
最后,“后疫情时代”更加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使得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思想政治课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深入探索的空间。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强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紧密联系,“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有了更为具体生动的表现。如何在承担国际责任与维护国家利益之间保持平衡,成为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说,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的强调和彰显,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的大国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完成前述任务,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所在。
二、“后疫情时代”普通高中思政课深度学习面临新挑战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正视这些挑战是当前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这些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教学形式来说,线上学习的普及化对学习的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和学生对此的准备尚不充分。此次疫情大考,对教育人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线上学习的迅速铺开。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驾轻就熟,很多教师经历了从“十八线主播”到“网红主播”的成长过程。而于学生来说,教学的线上化转变对他们更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当教师的“教”从面对面的耳提面命变成了手机端或者电脑里的影像信息,学生的“学”也就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在“停课不停学”的一段时间,这种变化的考验更为显著。如何保证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成为很多老师和家长纠结的问题。随着疫情的缓解,学校逐渐具备了让学生回到校园的条件,但由于疫情发展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目前还有不少地方都明确提出“做好线上和线下两手准备”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线上学习极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依然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即便是线下教学基本恢复,线上教学期间所形成的宝贵经验,也会促使学校采取更多线上学习的方式。
第二,从教学素材来说,社会热点的集聚性对思维的丰富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学科思维认识和理解这些新素材,有些教师和学生也缺乏有效手段。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普通高中的思政课一直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充分的关注。而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关注也就有了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意义。从抗疫英雄的勇敢逆行,到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抗疫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从全民抗疫的果断措施,到形形色色的“冲卡”行为,规则意识的培养有了更多需要讨论的现实案例;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学生很多时候已经无法作为“象牙塔里的局外人”,而必须以社会参与者的身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还有关于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话题,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安全与利益的话题,等等,都需要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到的学科思维,进行科学探索、正确理解和深入认识。但客观地说,在复杂情境的考验面前,很多学生的学科储备还是很不足的,捉襟见肘的尴尬与无奈,也就随之产生。“有话说不出”和“有话说不对”成为不少学生亟待改变的现象。
第三,从教学评价来说,评价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有些教师和学生明显不适应这样的新变化。因为线上教学,所以原来面对面的课堂评价方式和“立等可取”的纸笔测试失去了表现的机会,而网上评价成为评价学生学业表现水平的主流形式。就思想政治学科而言,这种形式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考查“死知识”的方式大大减少,而考查“活素养”的方式大大增加。这正是与当前的考试评价改革趋势相一致的。以2020年的中高考改革来说,考查有关防疫抗疫、民法典等内容成为各地试题的“标配”,而考查角度、思维要求的具体实现方式则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从各地考生的实际反应来看,这样的考查方式还需要较长适应期。
第四,从素养培育来说,素养培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某些教学方式并未与此形成一致方向,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偏离。如果说“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发展给普通高中思政课带来了更多社会实践挑战的话,那么统编新教材的使用则成为这一时代必须面对的课程教学挑战。2020年春季,北京等六省市基本在线上完成了《政治与法治》的教学,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等六省市将开始《哲学与文化》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教学,另外十几个省进入新课程时代,将使用课程标准修订后做出调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与社会》教材。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存在一个适应新课程理念、落实素养培育的现实问题。但客观地说,还有不少教师没有完全明白基于素养培育的教学该如何落实,依旧把“记住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这也是非常需要引起警醒的问题。
三、“后疫情时代”普通高中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实现策略
深度学习的实现,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改变,引发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理念的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学习效果的达成,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后疫情时代”,深度学习更应该直面当前社会的新挑战,立足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引导,进而使得深度学习得以实现。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实现。
第一,以思政课的课程改革为契机,增加对学科思维培养的重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是思政课改革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统编教材的推广,则是这一里程碑事件在一线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必须体现座谈会的新要求,通过统编新教材的教学得以实施。因此,深度学习要把握住当前发展的时机,切实从理念改变入手,注重对思想政治的学科思维培养,真正实现“八个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以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就这个方面而言,思政课的改革与调整大有可为。
第二,以社会生活的最新发展为素材,优化学生的“学材”。此次疫情以及中国应对疫情大考的有效举措,成为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优质素材”。而因为时间限制等因素,很多优质“学材”尚未进入统编教材。这就需要教师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根据,积极发现具有育人价值的生动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为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供更有影响力的支撑。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让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明确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的重要基础。
第三,以议题式教学为手段,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以议题式教学为主要抓手落实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亮点。目前,各地都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后疫情时代”,这一教学方式既可以与防疫抗疫的社会热点结合,又可以与线上教学等新教学形式密切关联。这就需要教师在议题选择方面多动脑筋,切实形成“可议之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能通过议题的讨论与思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正确的帮助和促进,真正实现用抗疫精神教育学生、引领学生,促进铸魂育人任务的完成。
第四,以思政课堂的课改成果为基础,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的优化。中国的课改,既要强调其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也要明确其继承优秀成果的现实路径。所以,对于在“后疫情时代”之前所形成的课改成果,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将其运用于当下学生的学习观的培养中。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的优化,要与当下的时代元素相结合,真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中,更加坚定政治认同,从思想认识上“水到渠成地得出应该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努力,不仅可以促成学生学习观的转变,还能为学生的学科思维和使命担当的培育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第五,强化一体化思维,致力于教学观与学习观的协调发展。教与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要从二者的一致性出发,以教促学,以学评教,教学相长,实现学习观念的深化和优化。只有教师真正关心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才能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内在驱动力达成更为充分的素养培育。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对于深度学习实现的作用,明确自己的“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范围,还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深度。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后疫情时代”是我们面临的新背景,深度学习则是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手段。自觉地以正确的教法引导学生的学习观,让深度学习通过学生的全身心参与真实发生,并开花结果,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如花,想让他们灿烂盛开,得给他们阳光。愿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成为播撒和传递阳光的人,呵护学生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