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思考
2020-12-29杨伟东剧爱玲
杨伟东 剧爱玲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16;唐河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唐河473400)
2020年河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第12题(以下简称“第12题”)体现国际命题理念,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引领学科教学方向。
一、试题展示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
为让同学们切身体验民法典在生活中的作用,你班就如下民事案例举办一次模拟法庭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应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案例:李女士见到何某骑车时将4岁女童撞倒在地后试图离开,于是上前阻止。两人发生言语争执,何某情绪十分激动,结果引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何某的配偶和子女认为李女士应对何某的死亡承担责任,将李女士告上法庭,索赔50万元。
(1)要办好这次模拟法庭活动,应完成哪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2分)
(2)同学们对模拟法庭审判长这一角色竞争激烈,你认为一名合格的审判长应具备哪些条件。(2分)
(3)就上述案例,模拟法庭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百八十四条等的规定,判处李女士不存在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原告索赔的请求被依法驳回。请你谈谈这一判决结果的积极意义。(2分)
(4)参与本次模拟法庭活动,你在增强法治意识方面有哪些收获?(4分)
二、试题特点
(一)借鉴PISA测试理念,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PISA测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测试理念,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其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测试理念“考查目标不仅指向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还力求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整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第12题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创设“李女士正义之举反被索赔”的典型案例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法庭活动“真实”场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学会判断、分析、处理问题,使道德与法治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学以致用的学科理念得以集中展现。该题借鉴先进的PISA测试理念,考查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往年相比,这是一次与国际接轨的大胆尝试、创新之举。
(二)依据课标“活动建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现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评价依据的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标的“活动建议”要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通过为学生创设各类活动,如调查、收集、参观、讨论、辩论等,使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切实改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现状,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升探究能力。
第12题将课标中的活动建议作为命题的维度之一,试题命制跳出单一知识性、技巧性考查和学生套路作答的窠臼,如课标所说,“学生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搜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体现学生的思维张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该题围绕“民法典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个主题,从模拟法庭的前期准备,到竞争并扮演审判长的角色,再到感悟判决结果的积极意义和谈收获等四个逐步深入的问题,一线串珠,由低阶到进阶再到高阶,这样的问题设置,使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能力和素养的考查统摄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答案设置上的多元化也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组织答案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该题集中体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
(三)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时代新人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我们认为,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和升级,引领中高考评价改革,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发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考试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的“最后一课”。第12题无论从材料的选取、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设计,始终坚持素养导向,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思考分析、价值判断,进而感悟明理。该题不仅关注学生的当下情感体验,而且着眼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养成,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从而助力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教学启示
近年来,河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保持题型、分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注重内涵发展,求新求变,提质降难。这些变化常常发人深思:学科教育教学该走向何方?今后的课堂该怎样教和学?第12题的命制立意和思路可能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一)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第12题给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传递这样的信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比掌握书本上既成的理论更重要。一线学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让学生读背教材中的内容,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内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矛盾的能力;要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和应承担的责任;要努力学习领会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教师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转变教学方式,踏实上好立德树人的每一节课。
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小栏目,通过情境创设,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和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学以致用等能力,把“课堂”变成“学堂”,实现活动育人。
(二)领会贯彻课标精神
课标是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12题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标的课程目标中都有明确体现。如果我们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够达成,那么整体的课程育人目标就能顺利实现。教师要深入研读并吃透课标精神,落实要求,让它真正成为教学的指南。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课标的重要性,还要学会研读和运用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教师要有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意识,既要回头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了什么,又要向上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现行的课标进行增删完善,用发展的眼光创新使用,让课标更好地发挥纲领性作用。教师尤其要关注课标中课程内容部分的“活动建议”内容,平时上好实践活动课,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出来,这样学生在考试中,面对类似第12题这样的题目时,才能从容作答。
(三)回归学科育人本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课程。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新教材关注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及其时代特征,关切初中学生成长中的体验与困惑,注重对初中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和生活实践的引导,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植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深厚土壤,要立足课标,抓住教材主干知识和核心观点,让学生弄清楚悟明白。比如,针对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尤其要针对教材中关于法律、宪法、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知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科思维逻辑,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发展核心素养。
考后笔者对某县域内部分九年级教师进行的访谈发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栏目几乎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其实,第12题创设的模拟法庭情境,就出现在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7页的“拓展空间”栏目中。这再次启发教师,要重新认识和把握教材,回归教材,踏实上好每节课;要重视教材实践性栏目,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行动能力,走向未来生活。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为国家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该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情怀深,功夫真,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砥砺前行,为学科发展、为事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