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联动:思政课教师区域研训的新样态*
——以淮安市清江浦区思政学科为例
2020-12-29徐振伟戴久芳清江浦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淮安22233000011纪家楼实验学校江苏淮安22233000000
徐振伟 戴久芳(清江浦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淮安 22233000011;纪家楼实验学校,江苏淮安 22233000000)
清江浦区是江苏省淮安市于2016年底成立的新区(由原来的清河区和清浦区合并而成)。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不同学校间的教育教学发展极不均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差距也较大。在两区刚合并之初,我们对全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部分中小学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思政教师总体供给不足。全区共有初中专职思政教师72 人、高中专职思政教师24 人,还有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政教师。二是城乡师资均衡供给不足。与城区教师相比,乡镇思政教师在教育信念、知识素养、文化氛围、教学语言、文凭学历,以及自我成长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三是思政教师成长动力不足。全区以往对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很少,思政教师教育视野狭窄;评价思政教学质量的手段简单,片面地追求考试分数,致使思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仍然停留在“记忆”“练题”等陈旧形式上,存在“满堂灌”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平等互动、对话生成的教学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呼唤传统教研组织文化的嬗变,即呼唤一种教师间的协作联合、互动体验、参与融入的教研机制。基于全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状况的特殊区情,顺应新课改要求,我们以思政学科为试点,积极践行“全域联动”式研训策略,通过教研部门的统一部署、引领指导,着力构建互动多层的研训网络体系,通过中心引领、区域互动,实施自上而下、由点到面、融进卷入,实现全区覆盖、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和全面激活。
一、上下联动——组建县域学科中心组
从整个县域的视角看,学科共同体可为学科教师提供超越校本的大平台,营造一种“集体行走”的能量场。而县域教研共同体的运作与发展亟需教研组织的有力引领,通过上下联动,多方协力共同组织。在传统教研机制中,一般由学科研训员担当此任,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其对教师研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势单力薄的教研员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学科研训工作。为适应研训形势的新变化,我区决定借助构建教研团队的模式,通过建设县域学科中心组来提升研训员力量,让学科中心组成为县域学科教研发展的指挥中枢,以更好地推进区域的教科研训工作。
学科中心组实质上是学科专兼职研训员名师团队,负责对全区教科研训工作的科学规划、精准指导和强力推进。我们的学科中心组实施系统管理,合理设计优化流程,在目标确定、方案制订、团队组建、课程设计、活动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建立了教师研训的有效引领机制。通过完善学科教研网络,搭建多元研训平台,实施有效教研策略,以加快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
学科中心组成员实施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在研训方式上,着力实施“深耕式推进”“下沉式跟进”“潜水式示范”的研修方式,以推进校本教研扎实开展。如学科中心组成员在每个学期深入调研后,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系列化”的主题教研计划,不断完善建构学科中心课题,融入研训活动各环节,保证了研训内容的持续性和创新性。在研训形式上,通过同课异构、专题讲座、范课展示、送教下乡、主题培训、课题研究、蹲点调研、大集体备课等,不断增强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研训策略上,创新全员培训,做精骨干培训。通过分层驱动、多元联动,为不同教师群体提供多元化、梯队式的培训服务,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以学科共同体为依托,各学科利用暑期开展全员集中培训。丰富的全员培训内容,从不同维度拓展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使其能运用宏观综合的视角处理教学中的难题。
二、内外联动——区、片、校融入汇聚
我区通过“集团+集群”,借助区域联盟的点面结合方式,打破校际壁垒、片区壁垒,由内向外扩散,加强校际互动协作和片区交流,以推进区、片、校融入汇聚;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共进,实现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除了集团化办学和校际联盟共建机制外,我区还通过诸多有效的研训方式,破解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发展难题。
(一)“卷入式”研训。在区域思政学科研训中,针对以往研训中存在的,诸如研究问题宽泛、主体意识缺失、团队意识淡薄、形式主义等弊端,经过三年的实践,我区探索出一种“卷入式”区域研训方式。传统研训中的“同课异构”,一般聚焦同步的主题和内容,实施同步教学、同步观摩和评价,其侧重点在于横向比较,展现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卷入式”研训,则更注重研训主体的深度参与性。它聚焦教学实践中的典型、共性问题,依托教材课例,突出专家的行为跟进和活动引领,以“课例+现场互动”的组织形式,使“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和“自下而上”的研磨聚焦相结合。其研训过程包括“确定主题、专题任务、研修跟进、课例分析、教育论坛、案例研讨”等几个不断提升的阶段。各校备课组在区教研员带领下,分工合作,开展头脑风暴,汇聚集体智慧,共同完成备课、上课、研课,呈现了“全区覆盖、全员参与、全程融入、全面提升”的特征。专家的适当介入,彻底改变了任教老师单枪匹马地备课、其他教师走马观花地听课等低效研训现象。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搭建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教师与专家有效合作、深度思考、对话交流。这些措施点燃了教师的教研意识,激发了其实践反思的自觉性,较好地践行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二)“大集体备课”。传统“分割式”的集体备课,表现在机械分配任务、全盘吸收资源、千篇一律讲授等上。这种不顾学情的“拿来主义”,缺乏自主反思,扼杀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课堂创新,也让年轻教师养成依赖、照搬的坏习惯。基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区思政学科在全区推行了“大集体备课”策略,通过统筹安排,落实备课任务。具体表现在:各校备课组长汇聚本校学科教师的智慧,根据本校学情建构对某教学单元的理解,形成教学计划初稿,然后在全区统一的集体备课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引领教师们争鸣,深化对教材的理解,直到完善相对统一的方案。对各校来说,各备课组还要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再次进行“二备”,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提炼、反思,最终形成比较适合本班级学情的教案,实现学科特性、学生天性、教师个性的和谐统一。“大集体备课”在空间上超越单个校本,波及片区,甚至覆盖全区;在形式上宏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教研等各方面,涉及对每个教学环节前中后的活动组织安排与有效落实。实践表明,“大集体备课”的范式促进了全区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三、学科联动——多学科共同育人
为顺应新时代“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新要求,聚焦共生,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我区协同全学科生态合力,汇聚多元化课程生态、教学生态和资源协同生态于一体,以思政学科为基础,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创新育人引领机制,实施多学科融合育人的教研策略。多学科育人的实施,让每一位教师秉持“五育”融合的教学生态观。它把传统常规的、单学科教研活动提质为视域丰富、层次多样的全学科高水平研训,深度参与、充分交流、自然渗透,打破了学科界限,生成新的教育样态,也拓展了校本教研领域。全区通过全学科驱动,全课程优化,全区域覆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学科立体化“全域”育人目标。
(一)开发地域课程。贯通全学段改革,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资源互通,优化区域德育特色课程建设,实施综合教研制度。我区还立足区位优势,充分挖掘本地域历史、地理和文化资源。积极规划具有清江浦区地域特色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积极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提炼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有效策略。按照“五育”并举,我们进行超学段、混学科、跨领域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支撑。在优化校本综合课程时,我们协调、整合了各种课程教育资源,注重挖掘各学科德育资源和教育素材,处理好课程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强化学科道德属性,发挥课程知识的陶冶育人功能,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二)厚培师德师风。我区严把师德关,通过丰富多样的培训锤炼师德,培育“四有”好教师,让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发挥研训员引领作用,对研训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师德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要求研训员学习先进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开阔教育视野,紧跟时代发展;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启动了“名师引领示范工程”,通过高端推动、分层驱动、多元联动,为教师提供多元化培训服务,加快不同梯队教师的更好更快成长;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好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对带动广大教师形成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至关重要。
(三)提升教研品质。我们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入手,优化教学内容、过程、手段、评价和师生关系,引领各校建构“适合的”高效课堂新样态;完善教学评价,顺应新课改要求,努力建立一个动态、多元、开放、综合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在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构教研文化,追求建构一种融“学习、研究、团结、创新、奉献”于一体的研训文化新生态,教师间平等对话、相互协作,以共同的愿景,凝聚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开启幸福的教育生活。
这种覆盖全区域、延伸到学校的教科研管理网络,将全县域教师融入“大校本”的研训模式,从客观上促进了全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三年来,清江浦区的全域联动式思政研训为学科教师充分赋能,激发了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