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话题·生成:师生有效对话的三个点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
2020-12-29杭州市临安区青山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111330055
凌 平(杭州市临安区青山初级中学,浙江杭州 31111330055)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师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沟通为基础的特殊交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话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属性,对话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高质量的师生有效对话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情境下开展对话,进行顺畅的沟通及深度的理解,从而让知识、经验和智慧达成共享,让能力、思维和情感和谐共生。这种“共享”的过程才是“有效对话”的过程,是我们所追求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提高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基点:创设对话情境,激活对话思维
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师生对话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把学生带入对话之中,激发学生对话的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
(一)回归生活情境
通过师生探讨生活情境话题,让学生入情入境,入心入理,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体验,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由话题引入的启发性问题和思考,可以让学生升华情感、内化道德。
案例1:七年级上册“中国人的‘家’”教学片段
师:生活中,妈妈的手为你做了哪些事?
教师播放歌曲《妈妈的手》,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回忆妈妈的手为自己做了哪些事。
生1:妈妈的手,为我洗衣服,盖被子,撑雨伞,买东西,送书本,关门窗,关灯……
(学生列举妈妈们的手所涉及的大量生活场景,观察越仔细,体验越深刻的例子越好。)
师:妈妈的手,为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忙碌,为你的学习和生活不辞劳苦。现在,请大家再想想妈妈的手为你们的家庭又做了哪些事?
生2:买菜,洗菜,烧饭,洗碗,拖地板,浇花,换窗帘,倒垃圾,开车,上班打卡,写材料……
(引导学生从家庭的各个角度如生产消费、教育文化、休息娱乐等去思考。)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懂得,妈妈的手,为了创造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而默默付出。那么,请同学再想想,妈妈的手,留给你最深刻的记忆有哪些?
生3:送我到幼儿园离开时总是喜欢摸一下我的脸蛋;初中第一次犯错时打了我;在家校联系本上与老师沟通……
师:看来,妈妈的手,对你的生活,对家庭,也对你成长的一些重要时刻起到了帮助、引导、规范作用。那么,作为子女的你们又应该如何去报答他们呢?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歌曲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妈妈的手”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中。最后回归到生活情境,讨论如何爱父母,心灵受到共振。
(二)再现现实社会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走向人生的操练课。教师有意识地再现一些学生曾经听过、看过、经历过的现实社会情境,以此触发学生的情感链接,让学生学会用所学道德与法律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以便在自己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
案例2: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教学片段
师:抖友阿抖深夜十二点,在城市马路上随意按喇叭和抖友们对暗号,他可以这样做吗?请说明理由。
生1:不可以这样做,因为阿抖的行为有可能造成交通堵塞甚至交通事故。
师:这种结果会对谁的权益造成侵害?
生2:会影响到其他车辆的通行或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师:还有其他侵害吗?(追问)
生3:可能妨碍居民休息。
师:对其他交通参与者造成权益侵害,也会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此,阿抖不久后受到了交警部门的行政处罚,依据是什么?
生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教师必须告诉学生,这里的依据必须是法律依据)
在这个案例中,同学们以最喜欢的抖音短视频入手,以一个虚拟人物为线索。发生在阿抖身上的事情,看似平常,但是与依法行使权利息息相关,引发同学的疑问,展开话题。有效创设了现实社会对话情境,拨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弦,更理性地透析各种社会现象,将学生的生活储备转化为知识储备。
二、节点:巧设对话话题,丰富对话内涵
教师结合教学进程和需要,选择对话话题的一个巧妙切入点,“随行就市”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但不脱离原有话题中心的话题中去,让学生有探求学习的欲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时事新闻,分析设疑
以最热门的或者学生关注的时事新闻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成功地引出话题。
案例3:八年级下册“依宪治国”教学片段
2018 年“两会”召开,习主席面向宪法宣誓。教师从时事新闻引入,展开对话。
师:习主席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呢?
生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生2:因为宪法是根本法,所以要向宪法宣誓。
师: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面向宪法宣誓是维护宪法权威的一种具体表现。
生3:这是依宪治国的体现。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依宪治国。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对话让学生对宪法监督具有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时事新闻背后的依据。引导学生关注新闻,这是道德与法治学习应具备的素养,同时也可以锻炼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素养。
(二)两难话题,矛盾升华
一些简单的道德辨析题很难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两难问题虽令我们左右为难,然而利用两难问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思辨,在思辨中升华。
案例4:八年级下册“法不可违”教学片段
以违法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盗窃后救人是否可以将功抵过”这样一个情与法两难的新闻打开话题。
师:看了新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这个人偷窃后又救了人,我觉得财物和生命不能等同,我觉得还是可以将功抵过的。
生2:我觉得虽然他救了人,但是一码归一码,后面的见义勇为值得表扬,但是还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了,大家赞成哪一种呢?
生3:我赞成第二种观点,因为虽然他救了人,但是偷窃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师:刚刚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违反了法律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我们说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
学生面对两难问题,共同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角度。通过情与法争议问题的导入,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批判质疑,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生长点:重视生成资源,把握对话时机
对话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动态的生成。它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更关注教学过程的真实状态,因生成而适时调整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课堂对话中做到畅所欲言。
(一)利用有误观点,思辨生成反转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各异,有全面有片面,有对有错,老师不能忽略这些错误和片面的观点,重视这些生成性的资源,把它们当作争鸣的观点。直面问题,共同探索,实现对话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引领。
案例5: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教学片段
教师给出12 种不同的颜色,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的学习是什么颜色的,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踊跃发言,教师最后归纳出结论:学习中有快乐也有辛苦。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
生:老师,我认为学习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师:那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
生:当我玩网络游戏时是快乐的。(好多同学认同地笑了)
师:游戏中的哪一时刻你最快乐?
生:成功打败对手的时候最快乐。
师:你打败对手需要哪些条件?
生:我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考验,努力获得好的装备,练就各种攻击技能,积累充沛的精力,还要学会各种攻击策略等。
师:同理可得,假如你从今天开始,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式,加上持之以恒的决心。我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类似于这样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时有发生。艺术性地处理课中生成的问题,不仅没有影响教学效果。相反,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与交往,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构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体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有了可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智用适时评价,助推价值延伸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对话的持续深入展开,促进学生更高层面的发展。
案例6: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教学片段
八年级某班的李明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母亲常年患病,靠父亲一人打工养家,经济状况窘迫,班委会准备发挥集体力量来帮助李明同学。请大家为此出谋划策。
生1:组织全班同学捐款捐物,然后召开主题班会举行隆重的捐赠仪式,让李明切身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师:全班同学的捐款捐物能充分体现大家的爱心,主题班会也能起到宣扬正能量的作用,但老师有一个疑问:李明愿意参加这样的仪式吗?
生2:对,关心他人的关键不在仪式,而在于你能否真的帮到别人而不伤到别人。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有理,关爱的前提是平等和善意。老师还有一点疑问需要解答:大家都捐款捐物会不会造成同质浪费,会不会给班中其他家境不富裕同学造成压力?
生3:关心帮助他人的形式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捐款捐物。比如辅导他的学习,陪他聊天,周末帮他家做点家务等。
师:对,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既要心怀善意尽己所能,又要平等待人讲究策略。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讨论中对话交流,进行思维展示和遭遇观点碰撞。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评价引导,对话层层深入,让师生对话进行有效延伸,优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传递社会正能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是课堂,对话是“活水”。对话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心中装着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对话变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对话从此告别“独白”,对话从此不再是“空话”,对话从此远离“传话”。师生之间实现由衷的言语沟通,心灵与心灵碰撞,思想与思想互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