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三因制宜”模式推进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

2020-12-29龚媛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进校园中医药师生

龚媛媛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51000)

为实现“健康中国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从此,中医药文化技术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如火如荼。但目前中医药文化技术进校园的对象是青少年,重点在中小学,而且侧重中医文化进校园。而对于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青年大学生,缺少关注,鲜有报告[1]。目前的大学生由于上网时间过长、沉迷游戏、缺少锻炼、饮食不科学、睡眠较晚和心理压力大6方面原因存在神经衰弱、视力疲劳、颈肩综合征、痛经等疾病[2]。此外,高校教师是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3],高校教师自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分别占50%和6.1%。教师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咽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神经衰弱等,而中医技术对于这些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有独到的调理办法。作为具备独特资源和教育背景的卫生职业院校,拥有中医类临床医师和教师,必须主动成为承担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工作的推动者、协调者和实施者。通过实践,借鉴中医学“三因制宜”原则,采取因时、因地、因人模式促进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开展中医护理服务性学习,提高全院师生健康素养。

1 因人制宜

中医所说的因人制宜指的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健康保健和治疗方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的推广,即针对师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不同,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

1.1 选人入队

召集学院中医学教师和附属医院的中医临床医生,成立中医技术推广小分队,组建中医药校园工作坊——护元堂。

1.2 因人施技

将学院师生分为两类,一类为非医学专业,未开设中医类课程的“小白组”;一类为医学专业,学习过中医类课程,但学业不精的“菜鸟组”。针对以西医为主的医学高等专科院校师生的特点,采用“授人以渔和鱼”的方式推进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

1.2.1 针对有学习实践欲望的师生,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推广 分3个阶段,采用分阶考核晋级制。第一阶段,认识了解中医。针对“小白组”师生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食疗等免费讲座,激发广大师生对于中医的兴趣。邀请感兴趣的师生进入中医学习微信群,通过微信群推送中医基础理论和养生知识。每个月一次对一阶的师生进行简单理论测试,测试过关者进入第二阶的学习。第二阶段,体验感受中医。针对体质辨识结果,为晋升为二阶的师生(“菜鸟组”直接进入二阶)提供穴位按摩和艾灸的实践方案,让师生一边实践一边打好经络和腧穴理论基础。每两个月一次对二阶的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考核通过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第三阶段,学习实践中医,针对第二阶段基础打得很牢固的师生组织练习中医技术,如虎符铜砭刮痧、平衡火罐、耳穴贴豆。并以学院师生和其家人为对象开展中医技术实践,让学院师生感悟中医的神奇。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让喜欢中医的师生实践中医、推广中医,引领大家追求健康,以期达到由点及面之功。

1.2.2 针对仅想享受服务的师生,采用“授人以鱼”的方式服务将校园师生分为3类:(1)主动客户群:无病,但有养生欲望的人。(2)亚健康人群:经常感觉疲劳、失眠或嗜睡、健忘、食欲不振、烦躁不安、抑郁或消沉、焦虑不安、头晕、心悸、气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3)疾病缠身的群体,双层需求,既需治病又要保健养生。针对以上3类人群,中医技术推广小分队带领第三阶的师生,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开展有偿的药膳食疗、虎符铜砭刮痧、平衡火罐、耳穴贴豆、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技术。既治疗和调理师生存在的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也实现了高校师生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还响应了国家号召,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因时制宜

中医认为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防治疾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选择养生保健和治疗用药,即因时制宜原则。运用在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则是指:根据不同的时间气候选择推广对象和推广不同的中医药知识和技术。(1)在以西医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医类课程属于边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而且大多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这时学生已经较全面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先入为主、较稳定的西医思维模式,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因此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对中医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申请将中医类课程提前到第一或第二学期上课,使学生摆脱先入为主的定性思维影响,对中医知识和技术的认可度会更高。(2)根据二十四节气不同,随着时令的变化,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特色中医药文化活动,如每一个节气推荐一个养生食疗方,如立春时推荐虾仁韭菜、凉拌萝卜丝,因为萝卜和韭菜皆为辛味食物,有辛甘发散的功效,有利于升发和保护阳气;再如冬至时吃饺子、喝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虚,祛寒止痛。(3)常德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由于各个季节气候的特点不一样,会出现季节性病症。为减少因季节变化对中医技术实践的影响,上学期的2~4月和下学期的10~12月天气有些湿冷,针对寒湿性疾病,重点推广的技术为艾灸、穴位按摩和耳穴贴豆;上学期的4~7月和下学期的9~10月天气温暖适宜,针对湿热淤堵性疾病,重点推广的技术是虎符铜砭刮痧和平衡火罐。

3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不同地区,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就是根据校园原有的中医氛围和基础采取合适的推广策略。在以西医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医的氛围不浓,院内师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都采用以西医为主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此外,由于中医类课程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实践的时间很少,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计划将服务性学习模式运用在中医类课程的教学中,以解决以上问题。服务性学习模式是将课程与服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是服务者也是学习者。对于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医学类专业来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4]。因此,成立中医技术推广小分队,组建中医药校园工作坊——护元堂。通过此平台,第一可以面对全院师生开展免费的中医养生知识宣讲。第二,在体质辨识基础上开展穴位按摩、虎符铜砭刮痧、平衡火罐、耳穴贴豆、艾灸技术,治疗和调理师生存在的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还可以在实施这些技术服务时配合中医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这些中医技术的服务性学习,既提高了学院师生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还促使学生的中医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均得到相应提升。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中医治则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置于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来加以考虑,受“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响,充分考虑时间、地域、气候、性别、年龄、体质等差异,以此来指导治疗及养生。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寻找一条适合各校特色的实施途径,应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师生群体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推广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中医医生,而是要让中医药赢得广泛的受众基础,让大家“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同时普及健康养生知识,提高身心素质,使师生终身受益,这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办法。作为具备独特资源和教育背景的卫生职业院校,拥有中医类临床医师和教师,必须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在中医药知识技术进校园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为。

猜你喜欢

进校园中医药师生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