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解析史料分析题

2020-12-29甘肃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4期
关键词:疆域语言文字统一

甘肃

史料分析题是一类难得高分、很难提分的专业性和学科性极强的试题,很难取得明显的复习实效。一个重要的手段是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和学习手段,化解历史材料阅读的艰难和险阻,判明历史试题设问的立意和要求,精准施策,科学组织答案,避免顾此失彼或词不达意。

语文学科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如段落层次的划分、层意的概括、中心主旨的总结、重点词汇的解读、语言文字的组织和准确表达、句子缩写和扩写等。正确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和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准确获取历史信息,科学判断试题设问,高效总结答题要点,规范形成优质答案。历史教师应因势利导,恰当引导学生语文学科和语言文字素养的潜在能量,有效对接历史学科,实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复习效果。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中国疆域的发展变化表明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力量和悠久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周以后,朝代更替,民族相争,但商征服夏又继承夏,周征服商又继承商。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相沿基本不变,并未发生政治史上的断裂现象。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为持续的稳定性。/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这一时期,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的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等

材料二“新中国”一词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在无数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曾明确提出:“赞成建立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愿为建立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而奋斗”。这两个目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的奋斗目标,也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国家未来的期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使“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主要旗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强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新中国”理论的具体体现。在解放战争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建立“新中国”的途径问题也有了思考和转变。/1949 年9 月,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定为新中国的国名。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显著进步,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2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3 分)

一、咬文嚼字,吃透题目及要求,不偏不倚,抓住题目设问

(一)第一问的语言文字解读

“根据材料一”即以材料一为根据,把材料一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并不确指,此处的“所学知识”实际是一种历史学科中关于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关知识的综合素养。“概括”是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的过程。“古代中国”即古代的而不是其它时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即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交往、民族交融、疆域变化、分裂统一等的情况;“特点”指材料一所体现的显性特点和隐含其中的隐性特点;“及其原因”中的“其”指的是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已经概括出来的特点,而不是材料一;“原因”是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已经概括出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特点的原因,而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解读和研究材料一后,本问便可迎刃而解,这有效避免了答题失误。

(二)第二问的语言文字解读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表面看与第一问的表述差别不大,似乎表明材料一、二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后面的问题是“分析近现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显著进步”,与之相直接关联的是材料二,故材料一的地位一落千丈,它在回答此问时只是一个参照和比较的内容,与答案本身的呈现并无关系。事实上,在真正答题时,若将材料一弃置一旁也无大碍,因为决定进步与否的是材料二本身的内容,而并非材料一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并说明其历史意义”中的“其”是指已作答的“显著进步”的内容;“历史意义”是指“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本问学生最易犯的错误是在表述“显著进步”时,既表述古代的落后又表述近现代的进步,将有效得分点湮没在大段叙述中,最终导致失分。

(三)第三问的语言文字解读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是指根据本题的全部材料、全部问题和全部作答内容三者的总和,三者都是有效信息,都是思考对象,都为答案服务。“谈谈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的关键词是“发展的认识”,即认识发展并从中得出一些结论。材料一是古代的发展;材料二是近代的发展;第一问是古代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第二问是近现代的显著进步。经过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抽出精髓,即可得出答案。

二、分清层次,剖解材料和主旨,提纲挈领把握材料精神

(一)材料一的语言文字解读

材料一可以“//”为标记,分为两层,首句为一层,相当于论题,以“中国疆域的发展变化”说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总体特征。第二层可以“/”分为两小层,第一小层交代了两个意思以论证首句的观点:一是政治上的种种动荡和危机并未发生政治史上的断裂现象;二是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为持续的稳定性。第二小层讲清朝中前期四代皇帝的开拓使“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以证明论题,其余的文字实际是对“极致”的证明。材料总体上通过古代疆域变化的特点映射出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属于议论文文体。

(二)材料二的语言文字解读

由于篇幅字数和考查要求的需要,历史试题选取的材料可能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但在分析材料时也只能依据材料进行研究。单从所截取的材料二内容看,大概可以进行如下解读:以“//”为标记分为两层,两层之间的关系与材料一迥然不同,它们是并列之后的递进关系。前一层是对“新中国”的概念的特殊性的概括和总结,第二层可以“/”为标记分为两小层:第一小层交代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与深入思考;第二小层交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国”。材料总体叙述了“新中国”由概念的提出,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再到完全实现的全部历程,属于记叙文文体。

三、写作行文,调动史识及纹理,穷极要点,精准得分

(一)生成第一问答案的思维过程

通过对材料一和第一问的解读,学生可以较容易地在材料中找到核心句和关键词句,并在材料中进行标记。在语言的表述上,可运用特点表述的一般用语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整理:将“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为持续的稳定性”拆分为两点,即“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和“疆域上的稳定性”;将“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缩写为“清朝中前期几代皇帝的开拓使疆域达到极致”。为贴题起见,还应把句中的“疆域”用“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行等量替换;将“政治上的种种动荡和危机”“并未发生政治史上的断裂现象”改造为“多稳定统一,少分裂动荡”形成如下答案:①政治上的连续性;②疆域上的稳定性;③清朝中前期几代皇帝的开拓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达到极致;④多稳定统一,少分裂动荡。

原因的回答是材料中“深厚力量和悠久历史”的具体化,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开拓”的共性化和扩展化。“深厚力量和悠久历史”到底是什么呢?若单纯运用历史知识回答,则最好的答案也只能是“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但一旦运用语文学科的手段进行回答,表意就会更准确、更充满思想和智慧——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答案可以组织为:①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②历代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

(二)生成第二问答案的思维过程

根据前面对问题和材料的解读,关键词句已经在原材料中标记出来,只要进行语文加工,答案便可准确得出。把“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在无数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句,缩写为“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形成‘新中国’观念”;将材料中画线部分“使‘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主要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新中国’理论的具体体现”归纳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实现‘新中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无须处理,可直接作为答案。最终答案总结如下:①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形成“新中国”观念;②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实现“新中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关于“历史意义”的回答,属于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此处不再赘述。

(三)生成第三问答案的思维过程

第三问分值较小,写出两个要点即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不难得出“自古至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在反帝斗争中凝聚起强大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等有效结论。通过前两题的问题答案不难得出“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维护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奋斗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优秀民族”“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领头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流砥柱”等。

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高度自主、自觉地挖掘、运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手段,为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解答带来一种新境界、新感觉、新体验,点亮答题的得分点,照亮阅卷的采分点。

猜你喜欢

疆域语言文字统一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统一数量再比较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