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绕开热点找出口
——浅谈一轮复习如何把握疫情热点话题

2020-12-29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4期
关键词:白银全球化疫情

湖北

2020 年绕不开的关键词是“新冠肺炎”,它深刻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运行、人民心态乃至国际格局,有太多可挖掘、可探讨的内容。纵观2020 年上半年的几次大型调考,文综试卷中都出现了大量以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为主题的试题,但也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高考命题人不会直接以疫情防控为命题切入点,为了反押题,2020 年的高考一定会另辟蹊径:命题会关注“新冠肺炎”,但一定会以新的视角切入,一定会“绕开热点”考热点。

何为“绕开热点”?2019 年高考备考时,很多师生都关注到了“五育并举”的新教育方针,2019 年的考前模拟题有很多都以中外教育方针为命题切入点。2019 年高考全国卷确实关注了“体育”和“劳育”这两个热点,但却分别是以唐朝的“牵钩之戏”(全国卷Ⅰ第26 题)和“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全国卷Ⅰ第47 题)这样两个富有历史味的独特角度切入,这正是“绕开热点”考热点的典范之作。

围绕“新冠肺炎”这个大热点,除了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常规思路外,还有哪些新的复习切入点呢?本文旨在提供几个预测方向,希望能够帮助师生打开思路。

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全球化”是高考不变的高频考点,但疫情使“逆全球化”成为了更被频繁提及的话题,“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这对相反却又共生的概念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有思维的张力,若作为备考主题,能极大启发学生的思考。

整个人类近代史就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可以用某种世界性商品巧妙串联起整个“全球化”历程。以蔗糖为例,唐太宗派人前往印度学习制糖法,我国才制出了白砂糖。在西欧,白糖是极其贵重的调料和药物,直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驱使黑奴在美洲大量种植甘蔗,这才使白糖的产量大增。在红茶和咖啡里加入白糖成为17 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新风尚,直到二战后,南美洲的主要出口品还是蔗糖。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制糖业有了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产糖国。除蔗糖外,胡椒、咖啡、茶叶和棉花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以选取一种作物进行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其他作物为主题,自行查找资料,整合其“全球化”历程,甚至可以由学生选择以上某种作物为切入点命制模拟题。2018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就是用“大豆”这种作物整合了上千年的中外历史,这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参考。

在复习中国史时,教师同样可以用“全球化”主题来引领:从明清开始的全球贸易使大量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促进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白银货币化;广东、福建一带的沿海人民纷纷投身海外贸易,即使是政府的海禁政策也无法阻止,明代的海盗、倭寇等现象都源于这对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比较:明清时期中国繁荣的海外贸易与同时代西方的海外贸易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中国的民间贸易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西方殖民者则可以获得国家军队和财政的强力支持,由此深入探究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专制制度的认识。

教师还可再针对“逆全球化”这个话题进行展开:14 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虽然持续多年,但止步于俄罗斯,未再扩散,而如今的“新冠肺炎”遍及亚、欧、美、澳各大洲,再高的山脉、再广的海洋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在疫情中,很多人疾呼封上国门、停止人员流动,甚至要求停止国际贸易,教师可以从这些观点出发,让学生思考:“全球化”的浪潮一直汹涌澎湃,但如今却遭受严重的质疑和逆流,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呢?在一场学生辩论赛中,学生所辩论的辩题是“全球化对疫情防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过程非常精彩,学生们呈现的几段材料也很有启发性:

美国如今疫情严重,大量工厂停工,如特斯拉美国工厂已经停产停工,但特斯拉在中国2020 年1 月刚刚建成的上海工厂则早在2 月10 日就复工生产了;苹果公司在中国的几家大供应商在2020 年一季度的利润不减反增,原因很简单:当苹果在其他国家的供应商纷纷停工时,中国供应商则快速恢复并补充了供应,它们现在的产能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这几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全球化使疫情在世界快速蔓延,但这些跨国企业也正是靠生产的全球化化解了风险。全球化是危机的助推器,也可以是危机的解决方案。

二、重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次疫情再次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2012 年11 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8 年全国卷Ⅱ第41 题要求学生分析物种交流的意义,这也是在以历史的视角考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命运和世界始终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白银这一视角观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的流入极大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19 世纪的拿破仑战争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导致美洲白银供应锐减,间接导致中国清代的“嘉道中衰”,激烈的社会矛盾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在1929 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罗斯福政府为了迎合国内白银资本家的要求,以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的通货紧缩给当时生机勃勃的民族经济带来灭顶之灾,也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 年进行法币改革,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银本位历史。白银一直是高考中频繁出现的命题切入点,如:

例.(2019·全国卷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C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此题考点是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在题干和选项中均占有重要位置。题干中明清商人的财力都是用白银来衡量的,足见当时白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从中也可看出白银促进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很多学生误选D 项,这暴露出学生对中国白银流通史的掌握不足,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正是地理大发现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影响。

透过这些史实,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白银毕竟是从外部流入中国的,那么中国为什么没能将宋代就出现的纸币(交子)作为通货呢?其实,中国宋、元、明几代政权都曾试图发行纸币,但因为专制政府总是不可遏制地滥发纸币,导致民间自发拒用纸币,白银价格虽有波动,但毕竟不受政府滥发之扰。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西欧各国在近代以后都逐步通行纸币而中国却不可以?这就引发了对中国特有的大一统专制政体的思考——西方王权受到内外各种约束而有所收敛,而中国的皇权则是凌驾一切、为所欲为。

全球化的故事一直持续到现代,20 世纪80 年代,当我国打开国门,正逢发达国家的新一轮产业升级,我国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口优势,加上国家配套的政策,造就了我国长达几十年的经济增长。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国当代领导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现实载体。中国在最近20 年间,积极援助“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在此提供以下材料供师生在一轮复习中参考:

材料一比雷埃夫斯港是古希腊的著名港口,见证了古希腊繁荣的航海贸易和商品经济,但步入近代以后,新航路开辟、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比雷埃夫斯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2009 年希腊的债务危机中,中国的中远集团注资接管了比雷埃夫斯港,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古老残破的港口重新焕发了生机。中远集团不仅对其进行了修缮、扩建,还带去了先进的港口集装箱管理技术,让比雷埃夫斯港的低效与迟缓一扫而光,货物进出港口所需要的时间从6 小时缩短到10 分钟,吞吐量增长几十倍,其在2019 年已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现在,比雷埃夫斯港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鹿特丹,成为亚欧贸易的中转咽喉,甚至让整个希腊在欧洲贸易中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了。

材料二中俄共同投资了430 亿美元来改善互联铁路,包括对西伯利亚铁路线的更新。一路直达的免关税欧亚铁路从重庆出发,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抵达德国的杜伊斯堡。相比传统海运,这条铁路将电子产品运送到欧洲的时间缩短了一半,未来亚欧大陆上还会有更多的铁路支线、公路和桥梁。中国倡导的亚投行的资金主要是用来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它的投资规模将是历史上“马歇尔计划”的十倍。

材料三蒙古的石油勘探现在是中国石油在领衔,铁路建设则是中国神华在做。纵贯南北的“草原之路”是要让中俄通道贯穿蒙古全境,虽然蒙古铁路一直采取苏联留下的宽轨标准,但2014 年以后突然宣布此后的铁路线将采用中国的窄轨标准。

当中国积极致力于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时,中国的原材料供应也建立了通畅的通道,中国产品的出口也拓展了更大的市场。中国帮助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它们建设与世界联通的管道,中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体现了全球治理的新观念。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要向学生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但领导人的讲话和文件毕竟离高中生的生活太远,如果把以上几个事例介绍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时政资料,可以帮学生构建起一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画面,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三、大国博弈的历史与现状

疫情期间,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其原因是由来已久的大国之争。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在近几年成为高频话题,原因很简单:中国迅速崛起为当今世界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中美之间的各种争端不断增多,这个话题越来越富有现实意义,甚至被用作了高考题:2018 年天津卷第14 题以“修昔底德陷阱”为主题,将古代雅典与斯巴达、20 世纪初期的英德、二战后的美苏三对大国争霸历程纵向串联,引导学生思考大国争霸的深层原因和未来出路。这样一道优秀的高考真题不仅能考出当届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且可以让人从中体悟到很多重要的历史哲理。无独有偶,2015 年安徽卷第37 题也将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相继称霸世界的历史进行纵向对比,第(3)问尤其引人深思: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命题人在引导学生思考:曾经英国称霸靠的是武力、殖民扩张和不平等贸易,而美国的崛起更多是靠经济实力的绝对优势和以协商谈判方式获得的制度上的优势。

当把这两道高考题放在一起品味时,不仅可以感受它们宽广的全球视角,还会发现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处:两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趋势——历史上大国之间的竞争都是你死我活的。但进入现代,尤其是进入21 世纪后,整个世界向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零和博弈越来越过时了,不管世界经济中心如何转移,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理性的选择。在复习战后世界经济这一部分时,这些真题的思路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作为历史教师,常常会被学生问到中美争端的问题,这也可以成为教师打开学生思路、渗透价值观教育的好时机。在复习中美关系和现代中国外交等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望历史: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和美国曾经历了公认的长时间的蜜月期,这足以证明制度上的差异并非不可调和;中国在亚非拉乃至欧洲很多地区的经贸发展也都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二战后,英国和美国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领导权的交接,这也证明了两强之争不一定是你死我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美双方更应该将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最终解决方案。

高三学生不应该仅仅埋首于书山题海,更应该心怀天下。正因为有这样的寄望,所以每年的高考文科试题都不乏对热点的关注。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热点往往只是切入点,它们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以家国情怀来审视本民族的历史,并用更加广阔的眼光望向未来。

猜你喜欢

白银全球化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