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考真题中对话学生
——选择题错题类型分析及其对策

2020-12-29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题词真题考点

广东

刘芃曾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高考真题反映了命题人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考试内容即考点,对学生而言,在考场上迅速判断一个题目所考查的精准考点是不切实际的,过分追求考点的精准未免有点画蛇添足。

高考真题反映了命题人对设问的准确拿捏,设问就是试题材料后所接的问题。根据目前已有试题,笔者一般将题目分为两类:一是以“反映”“说明”“表明”为结尾的事件类设问;二是以“原因”“因素”或在选项中出现了以“有利于”为标志的因果类设问,化繁为简,使学生更易掌握。

高考真题反映了命题人对答案的准确拿捏,所有答案或选项都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答案错误的方式,或是与史实不符合,或是与材料无关;二是选项的命制,或是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正确史实,或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主题下的正确史实。

一、学生错题的类型分析

教学是一个知识输出和输入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目前检验教学成果最常见的工具莫过于考试。因此,对学生考题的错误归类是值得教师重视的问题,也是知识输入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做题的过程中,对真题进行错误归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常犯的错误类型多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考点分析错误

考点是研究真题的第一道门槛,以全国卷为例,在考场中,学生只有12—15 分钟的时间做选择题,超过或低于这个时间都是不合适的,这就相当于要求学生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选出一道题的正确答案。

既然如此,学生对考点的判断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呢?笔者认为,学生拿到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判断考点,这是运用史实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知道题目考什么,才能运用考点所蕴含的时间段去解答,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的要求。然而,学生毕竟不是命题者,也不是历史题目的研究者,在短短一分钟内判断出精确的考点,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以下三点:一是题目所涉及的时间段,二是题目所涉及的专题,三是尽量缩小专题内容的范围。

例1.(2020·全国卷Ⅰ·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B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学生在做题时可判断出这是一道考查清代的题目,但可能忽视了这还是一道文化类的题目,故而在选择时,可能会在A,B 两个选项中因选择了更偏向于制度作用的A 项而失分。

因此,判断考点是一个必做的步骤,但对考点的判断无需太过精细,考点的考频也不是学生要特别关注的,在一轮复习中,所有考点都应复习一遍,至于对重难点的舍取,主要还应由授课教师完成。

(二)主题词语对应错误

主题词是对选择题材料的一个总体概括,也有部分研究者称其为主体词。学生经常会对应错误主题词,因为全国卷的字数较多,学生在读完一段材料后,往往会忘记前面的内容。主题词语的正确与否是整道题目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不明白主题词语就犹如鸡同鸭讲,极易出错。

例2.(2018· 全 国 卷Ⅰ·33)1847 年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就本题而言,学生很容易在A,B 两个选项中徘徊不前,但如果找准本题的主题词便不难发现,题目反复围绕“共产主义者同盟”展开论述,而非B 项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关系、C 项中的工人运动和D 项中的阶级矛盾。

(三)核心概念不明确

概念教学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概念往往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之一。学生对一个历史概念的解释往往是不清晰的,他们多是对一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难以准确表达。学生在做题时,有时会自动忽略对一些名词概念的思考,这不排除考场时间有限的原因,但对概念稍加思考往往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例3.(2019·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C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学生在选择时,普遍能排除A,B 两个选项,但在C,D 项之间进行选择时,很多学生会倾向于D 项,对于学生而言,“江南”“佃户”“委之”这类词语很容易与商品化联系起来。然而,如果学生能够对C,D 两个选项仔细斟酌,对概念理解清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农业中的商品化是指农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学生虽不能准确掌握这个概念,但只要知道农产品商品交易的过程便不会选错。

(四)未考虑附加用语

附加用语指在选项中与主题词相区别的一类词语,常见的用语有“兴起”“壮大”“普遍”“核心”“主导”“极”等,这些词语是用来表示主题词的程度或地位的。然而,这样的词语往往会被学生忽略,如“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壮大”,这两个词仅有两字之差却相隔几百年。

例4.(2019·全国卷Ⅲ·30)20 世纪30 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D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很多学生会因题目中涉及经济问题而错选C 项,但其却恰恰忽略了C 项中的“普遍”二字,结合时间和前文语境看,C 项必错无疑。这道题的重点在于“半殖民性地半封建性”这几个字,故D 项正确。稍加留心便可以发现,D 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中间没有任何附加词,这就说明,任何一个选项的制定都是非常严谨的,假如D 项也加上“普遍”二字,那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五)题型类别判断错误

题型类别判断错误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即题目问表现,学生答原因,题目问原因,学生答表现。当然,也不排除有的选项既可为原因,也可为表现,甚至可以作为结果,如商品经济的发展。

例5.(2019·海南卷·13)1988 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 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学生往往会在B,C 项中徘徊,这显然是因为其忘记了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海南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其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对策

针对学生的错误类型,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一套做题的系统方法,并使其熟练运用,避免在考场中掉进出题者的陷阱。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一)《课程标准》在手,考点无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它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考试的范围与要求,因此,不仅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学生也需要对其有一定了解,虽不需要深入研究,但至少要能明确判断某道题考查的具体范围。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学生明确掌握《课程标准》的先后顺序,重要的考点必须掌握,次重要的考点可以按照考查的频率酌情掌握。

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应不断重复翻阅《课程标准》,从中感悟历史学科考查的规律性。这样,当某道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就会联系到该知识点的相关知识,降低错误率。例如,上述2020 年全国卷Ⅰ第27 题,学生只要快速确定其考查的是清代的文化史,就能快速根据史实排除A 项。

(二)圈画关键,主题不愁

主题词错误多是因为题干比较长,学生不记得题干在强调什么。因此,圈画关键就成了帮助学生理解关键信息和主题词的重要武器。

笔者认为,一旦题目出现了以下四点重要的信息,学生是务必要圈画的:阿拉伯数字、重要标点、重要转折词和重复出现的词语。例如,上述2018 年全国卷Ⅰ第33 题,“同盟”是反复出现的词语,在短短的两三句话中出现了3 次,若学生能把握住“同盟”,则选项应围绕着“同盟”进行,就不会把选项定位在“马克思主义”了。

(三)运用拆分,明晰概念

明确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减少“顾左右而言他”的错误,但学生对于主题所涉及的概念或附加词语往往不加注意。在这种情况下,拆分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考场中迅速把握住关键,笔者认为,该法用于选项足矣。

选项的拆分需要根据具体选项内容拆分出主要词语和附加词语,并根据材料逐一对应。例如,上述2019 年全国卷Ⅲ第30 题的C 选项“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可以拆分成这几个部分:“经济理论”“民众”“普遍关注”。“引起”二字因比较中性,可以忽略,但如果换成“促进”“刺激”“推动”等词语便也要考虑。当一个选项拆分成几个部分后,学生需要对每个部分逐一对应,只要有一个词语不符合题目要求,则该项与题意相违背。这样,学生能很快排除较多的干扰项,找到正确答案。事实上,拆分法的运用就是锻炼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材料与选项的对应,做出最相应的解释,并小心求证。学生在这种锻炼中可以感悟到,历史结论不是轻易得出的,有时候一个字的改变就会使其与本意大相径庭。

(四)首尾相顾,题型到手

题型是学生很少思考的一个细节,全国卷中不是所有错误选项都有史实错误的,部分错误选项表述非常符合该题所处的时间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会被史实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迷惑,从而导致失分,对题型的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这方面的错误。

题型主要体现为两大类,即前文所述的事件类和因果类。对这两类题型的判断主要是通过首尾相顾的方法,即看材料的设问和选项的开头几个字,这样基本能够确定题型,再根据不同类型的题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即可。一般说来,事件类的题型和材料结合得较为紧密,这时拆分法的运用就会显得非常必要;因果类的题目则要与阶段特征相结合,需要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例如,上述2019 年海南卷第13 题,其最后的设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显然是一道因果类题目,B 项则是对该题材料的反映,而不是主要原因。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习题训练和方法要求是极为重要的,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不通过习题训练是无法应对高考要求的。真题是指导学生如何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抓手,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研磨真题不仅是研究真题本身,更要在真题中发现学生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扭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帮助其顺利作答。

猜你喜欢

主题词真题考点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沉淀溶解平衡的考点突破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战略,新技术创造新价值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集合考点例祈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