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厘清知识线索 提升复习效率
——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

2020-12-2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普鲁士容克德意志

安徽

现行高考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多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尤其突出对相应知识点的扩展性理解和思考,而与之对应的高中教材因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相关内容高度浓缩,学生从中获取的知识相对有限。一轮复习时,教师若未能围绕教材中的重难点对相应知识进行适度扩展与合理设计,学生想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则绝非易事。笔者拟遵循上述思路,融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一目为例,对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并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能为教师和学生对本目内容的了解与认知提供更为清晰的线索和视界。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政体有很大不同,对于这一重点知识,多数学生只能机械记忆而未能理性理解,一旦高考涉及相关史料,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往往难以应对。因此,教师若要培养学生对本目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有必要引导其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溯源。

一、容克地主资本主义化并主导德意志统一

容克地主原为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从16 世纪起,其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掌握国家领导权。随着欧洲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容克地主逐渐资本主义化,而影响其资本主义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拿破仑对外战争,二是1848 年欧洲革命。19 世纪初,拿破仑在征服德国后,在德国实行了一些资本主义政策,这为德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前提。1807 年,普鲁士首相斯泰因颁布《十月敕令》,宣布取消全普鲁士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废除等级限制,农民可以自由获得地产、离开土地自由选择职业和结婚等,从而揭开了德国资本主义演进的序幕。1810 年,出任普鲁士首相的哈登堡发布《调整敕令》,规定农民在把世袭耕地变成自由地产时,必须割让土地的三分之一给领主,农民只有缴纳赎金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具有进步意义,它不仅激发和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觉悟,也使普鲁士开始从封建庄园制过渡到资本主义容克地产制,是普鲁士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许多墨守成规的贵族纷纷破产,大部分容克转而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在1848 年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农奴制改革加速进行。

1850 年3 月,普鲁士政府颁布新的《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该法令规定:在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基础上,无偿取消农民一切次要的封建义务,允许农民以高额赎金赎免劳役和与土地占有直接有关的其他封建义务。1857 年3 月,普鲁士政府为加速农民的赎免进程,颁布《宣告丧失权利法令》,到1858 年12 月31 日,农民全部获得解放。这为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和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容克地主通过收敛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而交付的赎金,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到19 世纪后期,拥有大农场的容克地主也逐步摆脱了半封建性质,成长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经营。他们的经济利益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日趋一致,因此,实现统一、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他们共同的迫切要求。

在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容克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容克掌握着国家的领导权,具备了主导德意志统一的能力。德意志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曾长期四分五裂,普鲁士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主要依靠普鲁士王室与容克贵族的联盟,容克贵族成为独裁专制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捍卫者。容克在军队、政府、司法和外交上都占有决定性的地位,60%~80%的高级文官、50%的将校军官和40%以上的外交官都来自容克,司法权也几乎为他们所把持。在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尤其在农业经营上,容克的优势更为明显,加之普鲁士王国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这使得容克具备了主导德意志统一的能力。第二,资产阶级生不逢时,出世太晚。19 世纪30 年代,蒸汽机在德国工业中还不多见,德国还是一个以农立国、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70%以上的农业国。但是,到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870 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13.2%,仅次于英国(占32%)和美国(占23%),超过法国(占13%)而居世界第三位。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的政治统一,但由于资产阶级生不逢时,出世太晚,一边是具有自主革新传统的容克地主开始执掌现代化进程的领导权,另一边是不断壮大的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妥协。资产阶级终于舍政治自由而取民族统一,从而使德意志统一的主导权掌握在容克的手里,这对德国以后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俾斯麦的远见卓识。俾斯麦是容克地主最典型的代表,他毕生维护容克特权和君主政体,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其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856 年后,欧洲的国际政治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国被英法同盟打败,失去了往日干预德意志局势的能力和威风。奥地利在德意志的政治优势慢慢消失,1859 年,意大利实现统一,打击了奥地利帝国。俾斯麦敏锐地抓住这一时机,利用当时有利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通过英国的外交协助,依靠普鲁士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德意志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采取了有力的外交手段,深谋远虑地发动了三次规模有限的王朝战争,先后打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德意志。

【探究1】结合以下材料,探讨普鲁士能够统一德意志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结果。

材料一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870 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已占世界的13.2%,仅次于英国(占32%)和美国(占23%),超过法国(占13%)而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

材料二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 世纪初,却要经过10 个邦国,办10 次手续,换10 次货币,交10 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大国崛起》

材料三普鲁士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现役军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占欧洲第一位……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成为其强大军事力量的源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俾斯麦1962 年在议会的演讲中说:“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贾雪枫《也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材料五俾斯麦本人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化容克,拥有大片庄园,同时又开办工厂、从事证券投机。

——董恺忱《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中的统一前的德意志道路和容克地主》

选取这几段材料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统一前的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并预测普鲁士主导下的德意志统一的可能结果。统一前的德意志的社会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容克地主随着农奴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渐资本主义化,并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渐趋一致,但政治上的分裂割据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统一已成为容克和资产阶级的共同需要。德意志的主要邦国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及其统治者实现统一的决心和手段使得普鲁士具备了统一德国的能力与条件。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主要体现了普鲁士的利益要求。

二、俾斯麦主导下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为巩固和保护统一成果,1871 年4 月,德意志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是1848 年德意志革命仅存的成果,是在俾斯麦一手包办下由《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修改而成的。宪法规定:帝国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普鲁士首相兼任帝国宰相。全国立法机关是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联邦议会虽为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有立法权(未经联邦议会同意的任何法律都无效)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权,可否决帝国议会通过的议案,但是,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议员通过普遍、直接、秘密的选举制选出,但妇女、军人、25 岁以下的男子、25 岁以上领取贫民救济金的男子均无选举权。帝国议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无权要求政府做政务报告,唯一对政府有压力的是批准预算,这说明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帝国议会处于从属地位。

俾斯麦通过帝国宪法为德国设计的政治管理形式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德国本来就是由若干君主制邦国联合而成的国家,既要统一,便不能允许割据状态继续存在,因而设计了全国普选的帝国议会,将其作为统一的象征。同时,普鲁士拥有整个帝国领土的65%和人口的61%,是帝国经济上最发达的地区,加之其强大的武力和完成统一的成就,使其有足够的力量钳制联邦主义的倾向。因此,帝国宪法是符合德国国情的,有利于其向前发展。

【探究2】结合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材料六、七,探讨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六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七(在德国)出现了一种似乎是比较奇特的现象: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所具有的某些民主色彩及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同时成为代表国家统一的主要象征,而联邦主义则是以往割据状况的痕迹,这两者之间势必要有一些较量。

——《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

赵恒烈谈及历史思维时,曾将同时代人的看法称为“共时态思维”,把后人的看法称为“昔时态思维”,把今人的看法称为“即时态思维”。三种时态思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知受所处时代、个人历史观、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往往有所区别,需要综合分析。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形成于马克思生前,材料六中马克思对德意志帝国的评价明显具有“共时态思维”特点。“共时态思维”距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近,便于追溯事件的动因,了解历史真相,因此,马克思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评价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同时,利用马克思的这段话也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材中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材料七为“即时态思维”,其从德意志的国情出发,既看到了这一政体民主性的一面,也看到了专制色彩,还看到了它对维护德意志民族统一和民族利益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对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认识相对全面。

综合材料六、七可以看出,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维护了国家统一,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但浓厚的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的保留也说明这种资产阶级代议制尚需完善。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帝国议会的地位得到改变,其作用得以增强,民主性也在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把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更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马克思对德意志帝国的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国情不同则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必然不同,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比较英、美、法、德所实行的代议制的不同模式。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虽是资产阶级性的君主立宪制,但“专制”是实,“立宪”是虚;虽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但容克为主,资产阶级居次。德意志专制特权的发展导致德国军国主义的膨胀,最终危害了德意志的自身利益。

猜你喜欢

普鲁士容克德意志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普鲁士18世纪对华贸易银币初探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开始敲门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鲁士新教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