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对话中学数学

2020-12-29孙贵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总价单价饮料

孙贵合

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了多次变化。最开始的课堂是“满堂灌”的课堂,即教师在台前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是否听懂、学会,教师并不太考虑,包括现今的很多高校课堂依然是这种状态。第二阶段是“满堂问”的课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并不重在教师的教,而重在学生的学。于是开始关注到:学生学会了吗?听懂了吗?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这些提问是检测,看一看全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因为这样满堂问的课堂模式对于检测学习水平、提醒学生注意、进一步引起学生思考等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现今很多教师还都在使用。第三阶段:互动课堂,现今优秀的数学课堂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课堂中一定会有“互动”,而此“互动”又不同于“满堂问”的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这个“互动”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要有生生之间的互动,即“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

为什么要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呢?其一,我们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果主体不参与到其中,如何体现主体地位呢?其二,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构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而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主张,并为了自己的主张寻找理论依据。其三,人在争论、辩论时思维反应是最敏捷的,因此对人思维的培养作用最大。在争论中,学生情感投入充分、学习热情高涨,获胜的学生往往学习信心倍增;失败的学生也能够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从而通过生生互动展现有生命力的课堂。

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处理得很好,也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及评价;但是深入研究生生之间互动的人却很少,因为生生互动是要有前提的。首先,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能过难,但也不能太容易,否则就会出现无法讨论或没必要讨论的现象。其次,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在班级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层,大多数学生对尖子生的学习水平有了一定的认可,尖子生发言后,其他学生即使意见不一样也不会再发言,所以这时教师就要起到作用,适时地站在慢一点的学生身边。

对于问题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要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从多角度去考虑,不但能够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还可能为学生之间的对话提供前提。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量关系》。

本节课学习的是“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最后设计的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小明的妈妈到超市买了4瓶饮料,共花8元,要买这样的12瓶饮料,需要多少元?”首先我带学生一起分析:4瓶是什么?数量;8元是什么?总价;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计算什么?单价;现在单价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饮料”是什么意思?单价一样;再看12瓶是什么?数量;知道单价、数量,可以计算什么?总价;看所求问题是什么?求总价。学生计算、汇报:8÷4=2(元),2×12=24(元)。

师:还有不同解决方法吗?

生1:12÷4=3,3×8=24(元)。

师:对不对?

生:对。

师:结果对就对吗?

生2:不对吧?

生1:怎么不对?

生2:你看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1:求总价。

生2:求总价就不对了,要求总价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1:单价和数量。

生2:那你说说3和8谁是单价?谁是数量?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切中要害。

生1:8是单价,3是数量。

生2:那你看第一句话“小明的妈妈到超市买了4瓶饮料,共花8元。”8是什么?

生1:8是总价。

众生:那你怎么说8是单价?

生1:那是不是3是单价?

众生:3不可能是单价。

师:看来他遇到问题了,有谁能帮帮他吗?

生3:我觉得这个也是对的,可以把那4瓶饮料打一包呀。

生2:那你要找出谁是单价,谁是数量呀?

生1:(看到有人支持自己,并且给了他重要的提示,立刻有了底气)8就是单价,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在“小明的妈妈到超市买了4瓶饮料,共花8元”这句话中,8是总价。但如果我把4瓶饮料打成一包,那这句话是不是可以改成“小明的妈妈到超市买了一包饮料,花了8元”?一包饮料8元,你说这时8是什么?

众生:8是单价了。

生1:(骄傲的)3是数量还用解释吗?就是买了这样的3包。你们发现没有,数学里面是可以变化的,我们要多角度考虑。

师:谢谢生1和生3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生1说)你觉得生2怎么样?

生1:(面向生2)在这里真的要感谢你,一开始我没想这么多,只是感觉这种方法可以,经过你一再地追问,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所以真心谢谢你。

生2:我也要谢谢你,是你让我们大家明白了这种方法背后的道理。

师:我更应该感谢同学们,是你们的对话、分析,让其他同学明白了数学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变与不变,看来只有发现了变中的不变,并找到不变中的变,才能学好数学。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激化矛盾、煽风点火”的作用,生生之间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选择的这个问题很适合学生,不仅因为学生有生活和学习经验,能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与本节课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言,还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并且这个突破不是由教师的教,而是由学生的学得到的。就像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一样,助产师不能代替产妇去生产,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会有些艰难,但也一定要经历,如果没有这个艰难的过程,那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正是源于这个过程,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才会有学生彼此真诚的感谢,也才会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掌声。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对问题思考方式的改变,也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对于解决问题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教师要求每次解题要画出枝形图,虽然现在不作这样的要求,但思考方法还是很重要的。于是在引导解决这道问题的第一种方法时,我首先带着学生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已知信息得到未知信息,再把未知信息与已知信息相结合,又得到另一些信息。这个过程就是综合法。反之,在处理第二种方法时,我先抓住问题:所求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即分析法。虽然在课上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分析法,什么是综合法,但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就会慢慢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当然更应该把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相结合,如此便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贴标签”,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记住一些思想和方法。但思想和方法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应重在应用、体验,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当学生说出“数学里面有变”的时候,“变与不变”的思想真实地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总价单价饮料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如何求单价
解决问题有技巧
算单价
“刚需”入市带动广州楼市进入复苏期
分发饮料
少喝饮料
巧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014年中考数学命题大预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