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后浙江选考历史主观题变化简析
2020-12-29浙江
浙江
一、主观题变化简析
自2015 年浙江省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浙江高考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既有值得其他地区学习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待调整的内容。针对新高考方案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对历史选考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以下调整:
(一)考试时间
以往历史的选考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 月和10 月前后,调整之后的时间改为每年的1 月和6 月。考试时间的调整缓解了选考时间比较尴尬的问题,之前的选考时间多在暑假、寒假结束后2 个月左右,学生的假期负担变相加重,尤其在开学后,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应考状态,教师与学生往往面临时间不足、基础不牢的困境。调整后的时间更加充裕,完全可以使师生更加从容地应对考试。
(二)考试内容
以往的学考和选考试卷是合二为一的,调整之后实行分卷考试。一方面,考试内容不再划分为必考与加试部分,统一规划为选考内容,这使选考回归到应有的高度;另一方面,试题中不会出现特定的“加试”标志,这让命题者的命题范围变得更为宽泛,对押题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试卷结构和试题分值
以往是30 道选择题和4 道主观题的“60+40”结构,调整后采取“48+52”结构,即采取24 道选择题和3 道主观题的形式。试卷结构和试题分值的调整,突出了主观题的重要性,以往的选考虽有4 道主观题,但分值固定在40 分,包含2 道合计20 分的学考试题。学生注意力多集中在选择题,而试卷主观题的难易程度又有巨大差距,如2019 年4 月的选考,两道加试题的得分率相比学考难度试题的得分率呈断崖式下降,这样的难度不利于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主观题分值的加大一定会使试题在整体难度和答题标准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对应的评分细则也会发生变化,这都应受到教师的关注。
如何做好二轮复习工作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二轮复习的调整提出一些建议。
二、二轮复习调整
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卷考,主流舆论认为,主观题会回归到选考之前的旧高考模式。在2016 年之前的浙江卷有三个特点:一是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试题基本以主题方式呈现,涉及经济模式、制度建设、思想观念、文明交流、历史研究等方面,题目内容设置以必修为主、综合选修,以近代史为主、贯通古今中外;二是分值较大,概括性较强,主观题一道26 分,一般设置三至四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分值都较大;三是实用性强,贴合现实,浙江卷不回避周年纪念,这点在选考卷中也得到了继承。
笔者认为,在分卷后,完全退回旧高考模式是不现实的,在选考的摸索过程中,浙江历史选考卷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浙江卷向全国卷逐渐靠拢的大背景下,回到旧高考模式也不符合潮流。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卷考,笔者认为,试卷会围绕“稳中有变,适度提升”这八个字进行调整,教师的复习工作也要进行相应改变。
(一)稳中求变
浙江的高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求稳”是为了在改革中平稳过渡,体现浙江特色,避免出现改革的过激行为,对广大学生负责。浙江卷的主观题命制突出材料的重要性,围绕材料提问,答案直接源自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二轮复习应围绕命题特点,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整合和对材料的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对书本中的“资料卡片”“资料回放”“课前导读”“单元导读”和文本注释等内容应多加注意。例如,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第31 题第(1)问“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该题的答案在教材的“资料回放”中;第34 题第(1)问“归纳马克尔斯与启蒙运动的关系”,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学生能准确答出,从答案来看,“受启蒙思想影响产生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课本中出现过,但在平时复习中并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梳理历年选考试题可以发现,有一些答案隐藏在书本的“角落”里,这正是拉开分值差距的关键。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事件或时代,自主对课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可以突破“以课为单位的提问,以专题为单位的默写,以配套练习巩固基础”的传统模式,勇于打散教材,让学生对某一个时代或历史事件进行整合,摘录成册。例如,解答2018 年11 月浙江选考第34 题第(2)问“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答出:①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②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创立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④对凡尔赛体系形成了猛烈冲击。在这四个采分点中,②③点出现在选修四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中,④是选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样作答可以使学生得到更高的分数。
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还应进一步突出时代的变化及其变化特征,加强二选一题型的练习,注意试题形式的变化。二选一题型属于半开放式主观题,不仅便于教师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也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逻辑。近年来,二选一题型多围绕选修四和选修六命题,但得分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这两本选修的知识点比较琐碎,记忆量大,学生记忆不牢固;二是学生思维逻辑比较混乱,经常出现选一答二的情况,答卷用语不规范。但是,这两本书与必修部分的重合内容较多,用于命制试题的倾向较明显,笔者认为,分卷后的第27 题极有可能是考查该内容的二选一或三选一的主观题。笔者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复习:一是突破教材框架,进行知识整合,围绕每一个人物或文化遗产,寻找必修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二是突出对文化、精神内涵的总结,浙江卷在考查人物或文化遗产的试题中,非常注重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对史实的要求仅点到为止,如2017 年11 月浙江选考第33 题考查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内涵和“中轴精神”的表现;2018 年11 月浙江选考第33 题考查了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所反映出的商业文化;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第33 题考查了明清商帮的商业文化。
从浙江卷逐渐向全国卷靠拢的大趋势看,教师还应注意新题型的出现,尤其应注意全国卷中的论述题。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学观念的掌握和应用,一般围绕某一观点或内容展开论述,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从近期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历史模拟考来看,第27 题一般设置为论述题,学生普遍极度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其没有接触过该类题型。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第一,应亮明观点,对包括主题在内的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在材料中出现的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往往是命题者内心观点的参照;如果是对材料观点进行选择论述,则应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储备为依据进行合理选择。第二,用史实论证观点时,应进行多角度分析。学生往往在论述时无从下笔,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史实罗列,这也符合三本必修教材的知识分布,在此基础上,检查是否还可以从主、客观因素方面进行补充。第三,总结概括,做到史论结合,首尾呼应。
(二)适度提升
适度提升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选拔功能,加快核心素养的落实。分卷后的试题难度一定会提升,但幅度不会太大,难度系数应维持在2019 年4 月浙江选考的水平。笔者建议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可适当用2010 年至2019 年的真题进行练习,围绕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点,注意学生答卷中的用语是否符合规范。教师还应注重运用史料,设置归纳特点、分析、总结等问题,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尤其是特点或特征类的提问,学生很难准确进行总结。这类题型的材料一般都有对比,学生往往会答成二者的不同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找出二者不同点的基础上,从时间(时间的长短)、地点(地理范围)、人物(代表的阶级)、事件(事件的性质、内容)、经过(发生的方式)、结果(影响)六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笔者建议教师将课本外的知识适当地补充给学生,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近几年浙江卷的一些答案内容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加强,如2018 年11 月第33 题的答案“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这是课外知识的补充,大部分学生难以联想到此内容。
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阅卷细则更加严苛的情况。高考阅卷一般采取评判关键词的方法,这有利于阅卷人快速定位和评判,但该方法会忽略学生答题的内在逻辑,随着主观题分值的加大,特别是可能出现的论述题型,笔者推测,分卷后的评分细则会更加严苛,学生答题的逻辑性也可能成为给分依据之一。
无论试卷如何变化,教师应做好复习工作,从基础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合课本内在知识联系,这是现阶段复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