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奶牛绦虫病的诊断及其治疗
2020-12-29肖寒
肖 寒
(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绥中 125200)
奶牛养殖过程中,牛绦虫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体有三种:一是莫尼茨绦虫,二是曲子宫绦虫,三是卵黄腺绦虫。这三种寄生虫生存于牛的小肠当中,其中莫尼茨绦虫对育成奶牛产生的危害较大,病牛体内若存有三种以上绦虫时会引发混合感染。患有该病的奶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且伴有下痢症状,会对育成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也会导致病牛死亡。为有效预防与控制牛绦虫病,降低对育成奶牛生产的危害,本文分析了牛绦虫病的病原体、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并对育成奶牛绦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可有效提高牛绦虫病的防治效果。
1 病原分析
莫尼茨绦虫是导致奶牛绦虫病的主要病原,此外,曲子宫绦虫以及卵黄腺绦虫也会导致奶牛绦虫病。这三种绦虫进入奶牛体后会在小肠内生存,绦虫的孕卵节或虫卵会与粪便一起排出,被地螨吞噬后虫卵中的六钩蚴会在其体内发育成似囊尾蚴,如牧草中含有似囊尾蚴地螨,被奶牛吞食后,其将会通过奶牛的消化道进入体内,并附着于肠壁之上而逐步成长为成虫。病牛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偶尔会出现消化不良现象。部分病牛感染少量虫体或仅感染一条大虫时也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且会导致病牛死亡。感染较为严重时,病牛会出现继发性感染,此时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病情加重后会出现死亡。
2 临床症状
患有绦虫病之初,病牛食欲减退、口渴明显,且伴有腹泻症状。检查其粪便可发现莫尼茨绦虫片节或碎片,或是肛门处可见连串的片节。病情加重后,病牛会出现贫血症状,身体日渐消瘦,被毛粗乱,光泽丧失[1]。虫体分泌的毒素会导致病牛中毒,会使病牛出现抽搐或回旋运动,病牛的头常向后仰。虫体在病牛体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聚集成团会导致肠阻塞,引起病牛腹痛,会因肠破裂而导致腹膜炎,进而使病牛死亡。病情严重时,病牛因体弱常趴伏于地,口部呈咀嚼状,且口周出现大量泡沫。病牛反应迟钝,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明显。
3 剖检变化
对病死奶牛剖检,可见其小肠内存在多个虫体,虫体长不等,最长可达3 m 以上,虫体寄生处存在卡他性炎症。病死牛的肠系膜与淋巴结都出现明显的增生性改变,脑部有出血点,呈出血性浸润状态,肠黏膜及心内膜也存在出血现象,且可见心肌变性[2]。
4 诊 断
4.1 检查粪便中的孕节及虫卵
从病牛排出的粪便中取5~10 g,将之添加到50~100 g的饱和盐水当中,均匀搅拌且利用60目筛网过滤处理后静止30~60 min,待虫卵浮于盐水表面之后,使用直径为5~10 mm 的铁丝圈蘸取表面液膜,再将之于载皮片之上进行镜检观察,可于液膜中发现绦虫卵。
4.2 诊断性驱虫
可对未排出孕节、虫卵或体内绦虫未发育成熟的病牛进行诊断性驱虫,喂服药物之后,如发现病牛排出虫体且病情有所好转,也可确诊为牛绦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措施
可使用丙硫咪唑治疗牛绦虫病,每千克体重的用药剂量为5~15 mg,以1∶100 比例配制水悬液,口服治疗即可。也可使用氯硝柳胺及吡喹酮药物进行驱虫治疗。驱虫治疗后,如病牛出现腹泻现象,可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及甲氧苄啶药物治疗,首次添加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0.1 g 与0.02 g,之后药量减半,口服2次·d-1,连续用药3 d即可好转。腹泻较为严重时,可将250 mL 浓度为20%的葡萄糖注入到1 L 浓度为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当中,再加入200 mL 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静脉注射2 次·d-1,持续3 d 即可。如病牛出现全身症状,可取5 g 头孢噻呋钠兑入到20 mL 生理盐水中,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1 次·d-1,连续注射3 次。如病牛出现便血症状,可肌肉注射1.25 g止血敏,连续注射3 d,1次·d-1,即可缓解此症状。
5.2 预防措施
在牛绦虫病流行区域,应于放牧开始的1~35 d 内进行驱虫,之后每10~15 d 驱虫1 次。驱虫后应更换清洁的放牧地。采取与单蹄兽轮牧的方式可有效降低牛绦虫病的发病率。同时,可对牧场进行全面改造,对牧场土地深翻后种植三叶草或实行农牧轮作,可减少土层中的地螨,也可使牧草质量得到提升。此外,不可在低洼、潮湿的地区放牧,尽量避免雨天放牧,以免育成奶牛感染牛绦虫病。
综上所述,处于育成期的奶牛感染牛绦虫病后,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且会使之出现死亡现象,给牛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养殖户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通过加强对此病的诊断分析,做好驱虫工作,合理放牧,且应对病牛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减少奶牛绦虫病的发病率,以降低牛绦虫病对育成期奶牛所产生的危害,保障养牛场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