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EG检查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性患者疾病转归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29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76100李怡然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76100)李怡然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多发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残死率均较高,且易引起继发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临床给予及时诊断、准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是新型检查方式,可动态持续性监测脑梗死后癫痫发作,描述脑电图波形,协助临床诊断,提高检出率[2]。本研究选取我院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性患者68例,旨在探讨V-EEG检查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性患者68例(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45~82岁,平均(61.45±8.10)岁;脑梗死病程3~11个月,平均(5.87±1.35)个月;癫痫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16例,复杂性19例,失神性25例,其他8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经脑电图、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癫痫均由脑梗死引起,且发生在脑梗死后。②排除标准:由外伤、肿瘤、脑出血、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癫痫;既往癫痫发作史。
1.3 方法
1.3.1 V-EEG检查 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盘状电极,进行24h实时监测,包括清醒、睡眠时睁闭眼实验、过度换气、对闪光刺激,并密切观察吃饭、如厕等日常生活行为中脑电信号异常情况;若监测过程中癫痫发作,应详细完整记录发作情况,包括发作开始时间、发作情况、结束时间。
1.3.2 常规脑电图检查 全面检查患者心率、呼吸、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保证监测准确性及生命安全;指导患者取坐位,固定导电膏于头皮,动态监测脑电图仪。
1.4 观察指标 ①V-EEG、常规脑电图检查同步发作、痫样放电、异样脑电图检出率。②V-EEG、常规脑电图检查脑梗死不同发生部位(脑叶皮质区、深部皮质区)继发癫痫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同步发作、痫样放电、异样脑电图检出率 V-EEG检查同步发作检出率20.59%、痫样放电检出率58.82%、异样脑电图检出率88.24%,高于常规脑电图4.41%、26.47%、5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发生部位继发癫痫检出率 V-EEG检查脑叶皮质区继发癫痫检出率51.47%(35/68)、深部皮质区继发癫痫检出率38.24%(26/68),高于常规脑电图8.82%(6/68)、2.94%(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85,P1<0.001;χ22=25.905,P2<0.001)。
3 讨论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神经元异常放电,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行为、运动异常,临床应进行科学性监测,为癫痫发作提供重要评估依据。常规脑电图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易受检查时间地点限制,具有一定局限性,检出率较低。本研究采用V-EEG检查,结果显示V-EEG检查同步发作检出率20.59%、痫样放电检出率58.82%、异样脑电图检出率88.24%高于常规脑电图(P<0.05)。V-EEG是通过视频技术与脑电图技术相结合,对脑功能改变及大脑皮层缺血更加敏感,能灵敏监测梗死区异常改变,实现即时持续性监测,准确描述脑电图波形,从而提高同步发作、痫样放电等检出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V-EEG检查脑叶皮质区继发癫痫检出率51.47%、深部皮质区继发癫痫检出率38.24%高于常规脑电图(P<0.05)。继发性癫痫在大脑皮层颞、额及顶叶中等部位具有明显差异,且刺激作用不同,诱发神经元异常放电强度不同,V-EEG对其检测灵敏度不同,有助于明确发病部位。
总之,V-EEG检查应用于脑梗死后继发癫痫发作中能提高检出率,明确不同脑梗死部位发病情况,临床应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