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模式在对ICU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29李阳
李 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0006〕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呼吸衰竭的因素很多,如患者存在呼吸道病变、肺组织病变、胸廓病变等[1]。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发绀、意识障碍等。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危重,多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接受治疗。预见性护理(Predictive nursing)是指护理人员提前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和防范措施,以减少或避免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护理模式[2]。本文将南京市第一医院ICU 收治的76 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京市第一医院在2018 年度ICU 收治的76 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纳入的患者年龄均在40 岁以上;均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且病因明确;纳入的患者均为ICU 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病因不明;病历资料缺失或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本研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在38 例研究组患者中,有女性16 例(占42.11%),男性22 例(占57.89%);其年龄为45 ~85 岁,平均年龄为(62.58±5.39)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重度肺炎、支气管病变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分别有15 例(占39.47%)、8 例( 占21.05%)、7 例( 占18.42%) 和8 例(占21.05%)。在38 例对照组患者中,有女性15 例(占39.47%),男 性23 例(占60.53%);其 年 龄 为47 ~84岁,平均年龄为(63.74±5.74)岁;其中,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重度肺炎、支气管病变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分别有17 例(占44.74%)、7 例(占18.42%)、8 例(占21.05%)和6 例(占15.79%)。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纳入的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期间,对于对照组患者以常规的措施进行,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观察,通气常规护理及用药干预等。对研究组患者以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其主要方法如下:待患者进入ICU 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心态及身体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然后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1)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呼吸频率和深浅度、脉搏、体温、血压及有无发绀、水肿等,注意监测其血气指标,并详细记录其液体的出入量。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如气管切开包、吸引器、呼吸兴奋剂等),以便于及时对其进行抢救。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每天开窗通风1 ~2 次,同时合理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使患者感到舒适。2)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告知其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提高其配合度。在进行机械通气期间,合理控制其氧浓度和氧流量。如果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维持在50 ~60 mmHg 之间、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50 mmHg,此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氧流量进行调整,可适当的给予调低。若患者的PaO2在40 ~50 mmHg 之间,PaCO2超过50 mmHg,需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高浓度吸氧。通气后若患者的PaO2≥70 mmHg,应缓慢降低其吸氧的浓度,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其肺泡萎缩,影响其肺的通气功能,导致其发生二氧化碳潴留。在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的过程中,若其PaO2逐渐升高,PaCO2逐渐下降,说明氧疗有效;若其PaO2未升高,PaCO2未降低或升高,说明氧疗无效或氧疗的方式不对,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向医生报告。3)在进行机械通气期间,合理设置气管导管气囊内的压力(通常设为25 ~30 cmH2O),同时每天用测压表对气囊内的压力进行3 次检测。若气囊内的压力不足,易导致患者的上呼吸道分泌物和胃食道反流物进入气管,使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因此,若发现气囊内的压力不足,需及时充气。遵医嘱每天对患者进行两次雾化吸入治疗,保证患者气道湿润状态。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保持患者气道通畅。4)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天早晚各为其清洁口腔一次。在清洁其口腔时,应注意对其气管导管进行保护,避免其通气中断。护理人员需要间隔2 小时为患者变换一次体位,并帮助患者按摩肢体,预防压疮的出现。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对于血液粘稠,具有高风险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遵医嘱的情况给予患者抗凝剂,并为其穿弹力袜。每天为患者按摩腹部2 ~3次(按顺时针的方向按摩),以促进其肠道蠕动,避免发生便秘。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上腹痛、便血等症状,积极预防其发生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
1.3 观察指标
治护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PaO2、PaCO2、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日排痰量及入住ICU 的时间。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如腹胀、上消化道出血、压疮等)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纳入的数据以SPSS 22.0 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 和±s表示,分别用χ²检验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的心率、PaO2 及PaCO2 变化情况
治护后,在PaO2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在心率和PaCO2方面,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PaO2 及PaCO2(± s)
表1 治护后两组患者的心率、PaO2 及PaCO2(± s)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PaO2(mmHg) PaCO2(mmHg)研究组 38 82.17±4.52 82.55±7.38 40.14±2.66对照组 38 91.25±5.23 70.58±6.43 46.84±2.16 t 值 10.586 9.755 5.231 P 值 <0.05 <0.05 <0.05
2.2 比较两组治护后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及日排痰量
治护后,研究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和入住ICU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日排痰量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治护后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及日排痰量(± s)
表2 比较两组治护后机械通气时间,ICU 入住时间及日排痰量(± s)
(d) 日排痰量(ml)入住ICU 的时间(d)研究组 38 3.63±1.25 46.85±5.73 5.11±2.31对照组 38 5.25±2.03 32.52±3.41 7.34±2.42 t 值 9.884 13.915 9.636 P 值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
2.3 比较两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由此可知,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 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比较两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ICU 是医院对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主要场所,其在人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能给予患者最佳的保障[3]。对于在ICU 接受救治的呼吸衰竭患者来说,除了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外,还需对其实施系统性的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超前护理。在对ICU 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身心状态等进行全面的评估,预测其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降低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4]。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最大价值,也可规范其护理行为和护理流程,进而能显著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郭继荣等[5]研究指出,预见性护理所具备的前瞻性能降低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其不必要的损伤,促进其早日康复。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后,其各个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比较优。这与相关文献[6]报道的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以预见性护理的模式应用于ICU 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其效果肯定,在帮助患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 入住时间,同时还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