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
2020-12-29顾卫萍
顾卫萍
(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靖江 214500)
用药不良反应是指患者使用合格的药品进行治疗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用药不良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1]。第一种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是可预测的不良反应。第二种是与药理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是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第三种是患者长期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较长的潜伏期,也是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2]。发生用药不良反应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降低其用药治疗的效果,甚至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了解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用药方式及用药的合理性等临床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防治用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文主要是分析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期间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60 例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年龄、临床症状、用药方式及用药的合理性。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这些患者的年龄
这些患者中有男31 例,女29 例;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16 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9 岁;其中年龄>60 岁的患者占比最高。详见表1。
表1 这些患者的年龄
2.2 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在这些患者中,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最高。详见表2。
表2 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3 这些患者的用药方式
在这些患者中,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的患者有20 例(33.33%),为肌内注射的患者有16 例(26.67%),为口服的患者有17 例(28.33%),为雾化吸入的患者有7 例(11.67%)。
2.4 这些患者用药的合理性
在这些患者中,有31 例(51.67%)患者超剂量用药,有3 例(5%)患者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有10 例(16.67%)患者用药的方式不恰当,有16 例(26.67%)患者无法正常代谢药物。
3 讨论
临床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减轻疾病为其带来的痛苦,促进其快速康复。若患者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其治疗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了解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对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3]。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60 岁的患者占比高达58.33%。这可能是因为,老年人肝肾的功能减退,其代谢药物的能力降低,且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常需要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因此用药后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以静脉注射方式用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为33.33%。以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用药会使药物直接进入其血管内,不发生肝脏首过效应,起效的速度快。但以静脉注射的方式为患者用药时,药物的浓度、稀释液的酸碱度、药物的温度、注射药物的速度及药物放置的时间等均可成为导致其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因。护理人员在为患者静脉注射药物时若操作不当,还可能导致药液渗出,使其发生空气栓塞及过敏等反应[4]。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比较高。这是因为,皮肤对炎症反应等机体异常反应的敏感性较高,且用药不良反应易引发角质形成细胞异常、皮肤屏障被破坏及光敏性增加等,从而导致皮肤瘙痒、红肿及出现丘疹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超剂量用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高达51.67%。这可能是因为,部分药品说明书上没有准确地说明用药的剂量,缺乏用药知识的患者认为增加用药剂量能提高药效,擅自增加用药的剂量。本次研究的结果还显示,在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6 例(26.67%)患者在用药后其机体无法正常代谢药物。这可能是因为临床医生的药学知识不足,在为患者选用药物时忽视了药物的代谢特点,导致患者发生用药不良反应[5]。
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选用药物时不应轻信药品广告,也不能过分信赖新药、贵药及进口药。患者在自行选用药物治疗疾病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专业的药师、医生。医院要加强对用药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建立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药物知识培训。同时,让药师开展处方点评、用药指导等活动,及时防治用药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发生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比较常见的是年龄>60 岁的患者、发生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以静脉注射方式用药的患者及超剂量用药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深入了解药物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