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胃穿孔2例并文献复习

2020-12-29

巴楚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胃穿孔胃壁肠管

周 慧 芦 伟

(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儿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新生儿胃穿孔(neonatal gastric perforation,NGP)是一种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在出生后3~5天内发生,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多见,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导致NGP并造成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我院收治了2例NGP患儿,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男,7天,因“发现皮肤苍黄伴腹胀1天”入院。产前胎心监护、胎动正常。患儿足月顺产娩出,出生体重为3.3 kg,Apgar评分正常,无窒息抢救病史。生后早期混合喂养,无呕吐等特殊表现。曾有黄疸病史,口服益生菌和茵栀黄治疗后好转。日龄7天患儿皮肤黄染突然加重,伴呕吐、腹胀,精神反应差,拒奶,以“新生儿败血症”收入院。入院查体:反应差,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呻吟、三凹征,心肺体检正常,腹胀、腹壁张力高,肠鸣音减弱。入院查电解质、心肌酶谱、血气分析、大便常规正常,腹腔引流液培养、血培养为光滑假丝酵母菌,但无法行药敏。血常规、肝肾功能如表1。腹腔彩超提示:腹腔积液。床边腹部平片示:腹部部分肠管积气,肠管稍扩张,未见气液平和膈下游离气体(见图1A)。

表1 住院期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表

诊疗过程:入院后给予亚胺培南联合甲硝唑抗感染,后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为氟康唑。请小儿外科会诊后,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腔有较多黄色浑浊液体溢出,肠管粘连成团,肠壁、肠系膜及腹腔内粘附有大量黄色絮状物。胃大弯处有约2 cm×2 cm、1 cm×1 cm两处破裂穿孔伴有组织坏死,周围胃壁组织菲薄,肌层缺乏,范围约8 cm×10 cm,术中诊断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见图1B)。胃组织病检示:胃壁黏膜较薄,黏膜上皮大部分区域分化尚好,局灶黏膜上皮脱落、缺失,黏膜肌层厚薄不一,黏膜下层部分区域可见薄的肌层组织、部分区域未见肌层,胃壁全层可见大量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符合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伴胃壁穿孔。术后第7天开始喂葡萄糖水,第8天开始予以氨基酸奶粉喂养,术后第21天达到全肠道喂养,第25天出院。

病例2:患儿,男,4天,因“腹胀2天,加重伴反应欠佳1天”入院。患儿胎龄36周+1天,出生体重2.74 kg,出生史无异常,Apgar评分正常。出生后因吸入性肺炎在当地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予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辅助通气、头孢他啶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生后当天开奶,日龄第3天出现腹胀,行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当地医院腹部平片提示:腹腔内游离气体并腹腔积液,遂转至我院,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穿孔”收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苍黄,心肺体检正常,腹胀明显,可见腹壁静脉显露,腹部皮肤可见少许出血点,未闻及肠鸣音,脐轮红。辅助检查:白细胞1.70×109/L,红细胞4.02×1012/L,血小板253×109/L,红细胞压积43.0 %,血红蛋白145 g/L,淋巴细胞百分比58.2%,单核细胞百分比8.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2.4%,C-反应蛋白30.00 mg/L,降钙素原>200.00 ng/mL,总胆红素104.79 μmol/L,直接胆红素10.82 μmol/l,谷丙转氨酶6 μ/L,血钠128.4 mmol/L,血氯88.6 mmol/L,尿素11.21 mmol/L,肌酐56.4 mg/L,血钾、血钙均正常。血培养和大便培养阴性。入院时心肌酶谱、血气分析正常。床边腹部正侧位片提示腹腔游离气体(见图1C和1D)。肝胆脾胰彩超提示腹腔积液。

诊疗过程:入院后予以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请小儿外科会诊后急诊手术治疗。术中见肠管扩张积气,部分肠管粘连成团,肠壁、肠系膜及腹腔内粘附有大量黄色絮状物;小肠及结肠未发现肠管畸形、缺血坏死穿孔等表现;左上腹有大量黄色絮状物及黄色浑浊液体,胃底及大弯侧有一范围约8 cm×5 cm胃壁菲薄,薄弱区中央有一大小约2 cm×2 cm穿孔,术中诊断: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术后第2天,家属考虑并发症放弃治疗后死亡。

2 讨论

NGP在新生儿胃肠道穿孔中发生率接近7%,但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发病率目前尚无精确的文献报道[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Herbut[2]首先报道NGP与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缺陷相关。也有学者提出,这种肌层缺损可能为穿孔部位肌肉回缩的表现[3]。在本报道中,两例患儿术中和病理检查均提示胃壁肌层发育异常,因此两例患儿的胃穿孔为胃壁肌层缺损所致。

目前,对于NGP的病因有多种推测,过度机械通气、 围产期窒息、低体温、医源性损伤(鼻胃管)、新生儿早期长时间激素治疗、血管分流等均为NGP的发病机理[4,5]。过度机械通气导致的胃穿孔可能与胃内压增高、急性胃扩张有关,病例2曾使用机械通气,目前尚不能排除此因素。此外,NGP可能和性别相关,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抑制胃泌素保护胃黏膜相关[6]。国内外的病例报道中男性患儿居多,本报道中两例患儿均为男性,但病例数较少,是否与雌激素相关尚需要进一步研究。Leone等[7]认为NGP不是自发的,大多数患者伴随有其他发育异常,包括气管食管瘘、十二指肠狭窄、膈疝[8],可能导致肠梗阻和胃内压力升高。

NGP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去除坏死组织,同期行可靠的胃壁肌层修补。而对于多次吻合口漏的病例,建议根据术中情况酌情行胃造瘘术,可有效降低胃内压力,配合放置空肠营养管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生存率[9]。本报道中两例患儿均及时手术治疗,术中行胃壁肌层修补,不同之处在于未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积极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病例1随访至今,预后良好。

NGP病死率高达35%~72%,胃穿孔病程超过24 h者,病死率达到45%~58%[10]。NGP的预后取决于患儿的基本情况、诊治是否及时及穿孔原因。有报道指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男性、代谢性酸中毒患儿的预后差[11]。本报道的两例患儿,其中1例为早产儿,术后合并有多种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呼吸衰竭等;1例为足月儿,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好转出院,后期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均正常,与此相符合。

此外,Byun等[12]指出,发病至手术时间与患儿存活率和预后呈负相关。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枫糖尿病、苯丙酮尿症)可能增加NGP发病率和病死率[13]。

NGP多发生于生后 1 周内,常于生后2~7 天,多以呕吐、腹胀、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10]。胃大弯侧为好发部位,2例病例的穿孔均发生在胃大弯侧,与Aydin等[9]研究结论相同。该病诊断并不困难,如果发现症状,及时行腹部立卧位片检查,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术后行全肠外营养和积极抗感染治疗。本报告中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无感染性休克临床表现。不足之处在于进食前未行消化道造影检查,以后需要加强此类患儿的管理。

猜你喜欢

胃穿孔胃壁肠管
高频超声、显微外科解剖及组织学病理观察离体猪胃壁层次结构的对照分析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对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分析
对比分析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胃穿孔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
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对比分析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
胃壁增厚的CT研究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