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术后患者植入输液港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20-12-29熊丽娇范新娟
熊丽娇 范新娟
(1.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 三峡大学 神经病学研究所, 湖北 宜昌 443003; 2.三峡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眼科, 湖北 宜昌 443003)
脑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多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长期多次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胃肠外营养支持及其他辅助性用药,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及损伤较大,可引起静脉炎,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完全性植入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TIAP)在临床已较多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化疗输液。TIAP手术难度低、并发症少,无明显气胸、血胸、静脉炎等,而且使用时间长,整体效价比优势明显[2]。我院也开展了TIAP应用于肿瘤及重症患者的长期输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反馈。随着TIAP的广泛开展,不断有研究报道TIAP相关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导管异位[3]。颅脑手术的创伤大、康复缓慢,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4,5]。但目前对脑肿瘤患者术后接受植入TIAP后的相关风险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脑肿瘤术后发生TIAP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1月,脑肿瘤术后接受TIAP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随访时间截止TIAP植入术后4个月,或取出输液港、患者死亡等。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预防使用抗生素、TIAP植入部位、手术场所、患者管理、导管直径、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及细菌培养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脑肿瘤患者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术后病理支持;②脑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行TIAP植入术;③在我院定期行TIAP输液港护理、维护;④年龄>18周岁。
排除标准:①系统感染先于输液港局部感染者;②TIAP术前存在系统感染者;③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1.3 TIAP植入方法
所有TIAP手术操作在无菌室(PICC室、介入室)进行,其中胸壁港和肥胖、高龄患者的上壁港在介入室完成,PICC室主要进行部分上壁港植入,由具有丰富手术经验的肿瘤介入医师、PICC术者及护士配合完成。
上壁港植入:严格无菌消毒操作,在血管超声仪辅助定位插管,以右上臂肘关节以上7~15 cm,首选无扭曲的、分离的贵要静脉。超声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穿刺目的血管,导丝引导下置入微导管鞘,在移出血管扩张器后依次送入输液港内导丝、导管鞘及5 F或6.5 F导管。X线可视下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抽回血确认通畅,以0.9%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后续建立3~4 cm皮下隧道、1.5~2 cm囊袋,经确认导管、输液港位置,输液导管通畅性后完成手术操作。胸壁港植入:在介入室完成,港体植入选择胸大肌的浅层筋膜,囊袋大小适宜,以0.5~1 cm厚度,但要避开有淋巴结转移和皮肤受损部位。
1.4 输液港使用和维护
依据《2016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6]进行维护和使用。每次输液前,通过注射器冲洗导管评估通畅性;连续输液时,输液接头、敷料、针每周更换;当敷料潮湿、污染,接头污染、损伤时立即更换;治疗间歇期,每月维护1次TIAP;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定期的TIAP维护知识教育。
1.5 TIAP相关感染诊断
TIAP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系统感染),其中局部感染包括局部皮肤、皮下隧道、囊袋及输液港体内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定义为系统炎性反应,体温>38 ℃,伴或不伴白细胞增高,另可出现寒颤、低血压等临床表现。抽取港体内、外周血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进行系统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共纳入255例脑肿瘤术后植入TIAP的患者, 24例(9.41%)发生TIAP感染。将患者分为TIAP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如表1所示,TIAP感染组男性13例(54.17%),无感染者组男性126例(5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TIAP感染组平均年龄62.31±14.68岁,明显高于无感染组54.63±11.75岁(P=0.000)。TIAP感染组合并糖尿病比例(45.83% vs. 22.94%,P=0.014)、其他部位感染比例(29.17% vs. 13.42%,P=0.039)均高于非感染组。而两组间肺部感染比例、高血压发病率、BMI、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表1 TIAP患者临床一般资料
2.2 TIAP相关操作对感染的影响
对TIAP相关操作进行分析,详见表2。TIAP输液港植入部位选择上,两组均以上臂港为主,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460)。TIAP手术场所比较,选择PICC置管室和介入室对感染无明显影响(P=0.348)。同样的,导管直径对TIAP感染无明显影响(P=0.846)。TIAP感染组发生上肢静脉血栓比例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18)。值得注意的是,感染组患者TIAP门诊管理随访的占比(37.50%)明显高于无感染组(1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这提示与住院患者相比较, TIAP患者的门诊随访、维护及日常护理宣教存在较多不足。
表2 TIAP操作相关指标比较
2.3 输液港及外周血细菌培养
所有TIAP相关感染患者均进行输液港取样细菌培养和外周血培养,其中输液港细菌培养阳性者21例(87.50%),而外周血培养阳性者仅7例(29.17%)。输液港培养阳性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4例(66.67%),表皮葡萄球菌3例(14.29%);外周血培养阳性7例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详见表3。
表3 TIAP感染者细菌培养结果[n(%)]
2.4 TIAP感染及治疗分析
如表4所示,TIAP感染平均于TIAP植入29.62 d后发生,提示术后1月是感染的高发时间点。在TIAP相关局部感染中,局部皮肤感染9例(37.50%),隧道内感染7例(29.17%),囊袋感染3例(12.50%),输液港体内感染5例(20.83%),合并系统感染15例(62.50%)。8例患者TIAP感染发生后暂停输液港使用,并予以抗生素治疗。14例患者经过取港手术,再辅以抗生素治疗痊愈。2例患者采用抗生素联合导管锁治疗痊愈。所有感染者当中保港成功者10例(41.67%),抗生素治疗时长平均6.32 d,未发生患者死亡情况。
表4 TIAP感染者情况分析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主要以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胃肠外营养支持、辅助药物为主,长期反复静脉穿刺、化疗药物输液导致了严重的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额外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相对于其他中心静脉置管,如PICC等,TIAP可将导管直接插入上腔静脉,输液港长期皮下包埋,能够长期、安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营养液、输血,静脉炎发生相对较少,对减轻患者痛苦、获得较高生存质量、减少临床负担具有重要意义[7,8]。但TIAP手术不熟练、护理不得当、使用错误仍可导致TIAP植入失败、导管移位、输液港感染、静脉血栓,甚至并发系统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9]。因此,研究TIAP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TIAP在我院脑肿瘤术后患者中的感染率是9.41%,稍高于国外研究的0.80%~6.50%,可能是由于脑肿瘤患者经颅脑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慢,TIAP感染者高龄、抵抗力较低,术后并发感染机会明显较高[10]。本研究中,我们虽然未发现BMI对感染有明显影响,但有研究发现BMI偏高患者发生TIAP相关感染风险增加,并认为高BMI患者并发高血压风险高,血液粘稠,血管弹性差,在受到炎性因子、血流缓慢等不良因素影响下,更容易形成静脉血栓,继发静脉炎、输液港感染风险增加[11]。已有研究提示,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师、介入科医师、PICC置管专职医师对TIAP植入术后的感染发生无显著影响[12]。目前临床多采用血管超声仪引导下插管,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导管异位、脱落等,也可避免因操作时间过长导致的创面感染[13,14]。
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颅脑手术导致机体遭受重大打击,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受不同程度抑制。此外,颅脑术后患者长期卧床、鼻饲饮食,缺乏有效的运动、营养支持,部分患者还合并隐匿的肺部感染,这更加重临床感染风险。本研究中,TIAP相关感染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同时罹患糖尿病比例较高,导致患者更易发生TIAP相关感染。有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体内高糖微环境更有利于细菌的再植、繁衍,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限、蛋白质代谢及末梢神经生长受损,以上因素均可增加置管后感染风险[15]。
虽然有研究认为门诊患者植入输液港较住院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低,可能原因是减少了院内感染、患者机体抵抗力较高、输液操作较少[16]。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之不一致,具体分析可能与住院患者规范管理、严格的无菌TIAP维护、日常护理、及时宣教、早期发现输液港的感染风险(损坏、敷料湿、污染、漏液等)并能给予及时处理有关。而门诊患者无法做到上述规范操作、宣教,患者护理知识缺乏、门诊随访不及时,都是导致感染增加的原因[17]。
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①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缺乏前瞻性的探索;②随访时间较短,未能完成全程TIAP随访,部分患者可能后期出现感染;③肿瘤不同时期、是否多发转移对TIAP并发症的影响研究缺乏。
综上所述,高龄、合并糖尿病、感染、上肢静脉血栓以及长期门诊TIAP维护是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TIAP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