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2020-12-28汪钱萍
汪钱萍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被收录在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这一单元诗歌由“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经典作品及李商隐诗两首组成,极具代表意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创作主张非常难得,其“对人的‘平等意识,为官的‘平民意识”也是极其可贵的。
【教学目标】
1.鉴赏《琵琶行》的思想之美。
2.体悟白居易“对人的‘平等意识,为官的‘平民意识”。
3.明晰“外在的社会地位差异”与“内在的精神平等”的关联性。
【教学重点】
鉴赏《琵琶行》的思想之美。
【教学难点】
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古琴台”公园及“琴台”。)
在湖北武汉汉阳龟山脚下有一座古琴台公园,公园里有块“琴台”台碑。这个纪念台关联着一个著名的故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稍停顿。)
(展示图片另一半“高山流水”。)
对的,就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楚国人,俞伯牙是晋国上大夫,钟子期是樵夫,在那时,他们的社会地位差异巨大,但是他们为什么能成为知音呢?
因为,无论外在的社会差异如何巨大,但每个人的内在精神是平等的。伯牙和子期在精神上找到了能够相互理解、相互融通的地方!
1200多年前,在浔阳(九江)也有这样一场相遇。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琵琶行并序》,走进江州司马和琵琶女的生命故事,好好欣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
(幻灯片展示题目。)
二、赏析思想性
(一)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各自的故事
我们先熟悉琵琶女的身世及诗人的遭遇。琵琶女的身世在哪一段有集中交代?
(对的,第三段。请同学们细读这部分内容,并梳理琵琶女的身世际遇。)
1.展示第三段诗文内容,琵琶女自述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教师逐句翻译: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2.听了琵琶女的倾诉,诗人倍受触动,也很动情地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展示第四段诗文内容,白居易倾吐悲怀。
请同学们细读这段内容,结合背景,概述诗人的境遇。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教师逐句翻译:我听了琵琶曲已感伤叹息,又听了这一席话更慨叹不已。同样是流落在天涯的人啊,今天相遇又何必是曾经的相识!我从去年离开京都,抱病贬谪到这浔阳城。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美妙的乐声。住的地方靠近湓江,这里地势低洼又潮湿,黄芦苦竹在宅边杂乱丛生。在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3.综合琵琶女自述身世及诗人自叹遭遇这两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思考:
(1)琵琶女和诗人之间,有没有外在的社会差异?那他们之间有没有找到内在精神平等中相互理解、相互融通的地方呢?
有,而且可以说是巨大的社会差异。
一个是歌女,一个是士大夫(虽然此时白居易被贬謫为江州司马,但毕竟是朝廷命官)。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
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江湖歌女,社会地位差异这么大的两个人本应没有交集,即使有空间上的交集,也应该很难有精神上或说灵魂上的交集,可是他们偏偏有了交集,并且诗人用了最为经典的诗句深情喊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他们有精神上的交集,原因在哪里?
因为白居易拥有可贵的对人的平等意识!
台湾文化学者蒋勋在他的《蒋勋说唐诗》中也说:特别喜欢白居易,白居易每次写完一首诗,都要拿去给妇孺看,念给她们听,看看他们能不能听懂,如果听不懂,回去修改,再念给他们听……白居易身上,有一种比文学气质更让人感动的东西,就是对生命、对人的关注。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到最后,不是只关心文字、押韵、格律、文学技巧之类,而是关心我写一首诗后,这首诗能不能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关怀!
所以说,白居易的这种对人的平等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即“人民性”,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4.站在白居易这种平等意识的角度,请同学们找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点”!
(1)从琵琶女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琵琶女怎样的际遇变化?
概括琵琶女身世际遇:
曾经红极一时,而今饱受漂沦憔悴之苦。
艺压京城、艳盖群芳(盛极一时)——年老色衰、委身商人(漂泊沦落)。
(2)那么从诗人自叹遭遇的内容,我们应该知道诗人的境遇是怎样的?
诗人的过去,虽然诗歌没有明文交代,但通过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知道他曾经怎样?(对,“春风得意”!)
概括诗人的情境:
才高位显、名动京师——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3)“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的是什么?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洒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同忆京城昔辉煌,同叹年华付流光,同感处境心悲凉,同滴热泪萦心酸,同望秋月今沦落。
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才华横溢、被贬江州的闲职司马;他们都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
(二)再赏尾段
我们再赏最后一段内容: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翻译:琵琶女久久伫立,听了我这番话也十分感动,重新坐下弹奏一支别的曲子。曲调急促而凄凉,满座的人都听得掉眼泪。其中谁的泪水最多呢?江州司马白居易的青衫都沾湿了!
听完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很是感慨;听完诗人自叹遭遇,琵琶女是“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再听琵琶女的弹奏,“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感知到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达到相通相融的境地。作为士大夫的白居易,能把一介歌女引为同调,引为知己,深情喊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真挚的话语来!实在也是《琵琶行》特别动人的一个地方!
(请同学们在理解基础上,齐读诗文第三、四、五三段。)
三、主题深化
同学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共鸣自然在于他们似乎相通的际遇。但细细想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北大袁行霈教授的话说,诗人要哭几回才能把青衫哭湿啊,不是衣袖湿,不是手绢湿,是青衫湿……诗人“泪湿青衫”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或者,有人说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正是践行了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么,如何理解这种评价?
(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
有同学非常好地抓住了关键点:时代背景。
(一)在那时,白居易和琵琶女确实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
1.从琵琶女的角度,她是民间社会的一个个体,她的个人际遇实际上又是当时中唐社会民间百姓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内容里,有句诗特别能反映这个问题,哪一句?
(“弟走从军阿姨死”。因为不仅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其实,“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女身旁的人、身后的人,乃至广大中唐百姓都遭遇各种疾苦……所以,白居易在听了琵琶女自述身世之后说,“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他要把这反映时代问题的内容写进诗文里,正应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创作主张。)
2.而从白居易自身的角度,他自己的遭遇则代表的是中唐社会政治领域的没落。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怀抱“兼济天下”理想且关注民生的为官者,在朝堂之上,却处处遭排挤,他把自己被贬谪这件事写进诗歌,又似乎暗合了他“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3.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诗人和琵琶女恰恰综合折射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大变迁。
所以说,白居易被评为“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有根据的,诗人“泪湿青衫”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
(二)在这样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白居易是一个觉醒者!
这次与琵琶女的相遇,对白居易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影响了他后期的仕途。同学们知道,后来白居易又被召回京城长安,但他一再请求外放(在给当朝君王谏言仍然无果之后,他一心只想离开京城),他只想为老百姓做些实事……所以,后来他又到杭州一带为官,造福百姓。
四、雅趣探幽
同学们,到这里,相信你们对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可能生发出不少的感触来。请根据你对《琵琶行》的理解,拟写一副对联。(留时间给学生拟写对联。)
我们一起欣赏九江浔阳楼的一副著名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随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拟写的对联,教师现场点拨。)
结束语:同学们,《琵琶行》被誉为千古绝唱,绝不是“浪得虚名”,它一诞生便广为流传,而且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之下仍然熠熠生辉,光照千秋,这正是因为它不仅具有高超的的艺术性,更具有极强的思想性!
五、作业
1.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元稹的七言诗《琵琶歌》,了解马致远根据《琵琶行》改编的元杂剧《青衫泪》。
2.背诵诗文三、四、五段。
【教学反思】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经典名篇,其语言、艺术、结构及思想主旨都堪称卓绝。这一课时的讲授重点是《琵琶行》的思想性。
为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意识与关怀,我特意以“平等意识”“人民性”为主线,串联起整堂课的核心内容。从“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导入,到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再到“蒋勋评论白居易”,再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琵琶行》的全面认知拟写对联的设题,都是一脉相承的。
这堂课有两个设计亮点:一个是导入,一个是关于《琵琶行》深化主题的探究。导入原本也可以选用九江浔阳的“琵琶亭”,但我还是执意用了“伯牙子期之遇”,由此引出“外在的社会差异”与“内在的精神平等”两相照应的内容,其实也是为了适时给学生一点“生命教育”的启示。而对《琵琶行》深层主题的探究不拘泥于常规,而是结合诗人所处社会背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诗人和琵琶女“同”,但更“不同”,一个的际遇是社会平民百姓惨境的缩影,一个的遭遇实则为当时政治领域的折射……这样的分析,不仅让学生“恍然”,而且更好地引导他们要善于独立思考、深入思考。
但这堂课在对联拟写一环,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老师需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综合来说,这堂课反响不错。
附:宜春一中2019级高一学生拟写的对联选摘
落木疏影,仙音四弦弦弦惊秋语;沉月浑思,瘦泪两线线线漫青裳。——高婷婷
赏一曲琵琶青衫湿透,叹数年际遇泪滴空流。——周凤鸣
琴音瑟瑟,丽华易损离别殇;寒声泠泠,才龄不复千古恨。——晏欢
琵琶声清江浸月,天涯船静泪打衫。——陈雪妍
帐内醉听琵琶,诉往事;楼上梦往明月,感今生。——贺甄洋
穿堂琵琶,泠泠孤弦声声慢;叶落香山,皓皓瑶魄处处寒。——刘纤纤
浔阳江头,歌女拨弦泣身世;冷月岸边,骚人吟诗诉谪情。——阙媛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