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滋养生命
2020-12-28汤晓梅
【摘 要】 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儿童。立足儿童的生活,真正的了解儿童,走近儿童,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能够顺应他们内心的需求,努力寻找他们德行的生长点,唤醒、滋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不断丰盈他们的经验,引领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关键词】 生活;体验;情境;思辨;经验
曾经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儿童道德认知的提升,应该像农田的庄稼一样,历经风霜雨雪,才能茁壮成长,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生长。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立足儿童。立足儿童的生活,真正的了解儿童,走近儿童,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能够顺应他们内心的需求,努力寻找他们德行的生长点,唤醒、滋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不断丰盈他们的经验,引领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一、实践体验,丰厚儿童的经验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都带有不同的学习潜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的积累,而这些就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儿童起点、经验的关注,就不可能满足儿童的需求,所以,要想真正有效地提升儿童的道德认知,就得贴近儿童,了解儿童的经验,进而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去引领儿童深层的发展提升。
诚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味、回想自己的生活,从而提升认识,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衣食的来源》一课,教材中以一连串的图片呈现了我们农业生产的主要过程,重在引导儿童体会农民劳动的不易。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同样的教材,在不同地区施教,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位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课上创设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首先演示割稻子的动作,弯下腰,左手握住稻秆,右手镰刀挥舞。伴随优美的语言的描述,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丰收的稻田之中,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弯下腰来模拟割稻子,10秒,20秒,孩子们还乐呵呵地说着,30秒过去了,孩子们的声音小了,静静地割稻。教师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收割的希望,他们更卖力了,挥舞镰刀的动作也快了些。1分钟过去了,听到的喘气声大了,有的人脸越来越红,甚至额头冒汗了。2分钟,稻子终于割完了。孩子们慢悠悠地起身,有的在敲打着自己的后背,有的情不自禁地喊着:“哎呀,我的腰好酸呀!”“很累呀!”“好想坐下来了。”……一系列发自孩子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一一出现。这时学生真实的体验到了农民的劳累。一种生活经验被唤醒了,成了回味、反思、理解的对象。可以说,这样的体验,已经成功地让学生把课堂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机联系在了一起。
体验,那就是既要“体”,又要“验”。在学生模拟实践的基础上,老师采访学生:说说自己此时的感受,学生们真是畅所欲言,对于农民的辛劳感受到了,对于以后珍惜粮食的想法出现了。这样的实践体验,让学生真实体验了一把,真正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中的距离。这样的体验,这样的课堂,会在学生将来的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指引着他们以后倍加珍惜粮食,感恩农民。
有人说,儿童的经验就像是搭建儿童道德学习的楼梯。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了解学生,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播撒新生命的种子,唤醒他们的已有经验,又要滋养他们的经验,要有质的飞跃。
二、整體情境,提升儿童的经验
儿童的生活是连续性的,而我们教材所呈现的是一个个精彩、静止的生活瞬间。我们都知道了,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是几幅图就能够诠释的。那么,我们如何使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成为连续的、动态的,甚至是学生具体可感的呢?我想,那就需要一个情境,我这里讲的情境不是碎片化的,单个的情境,而是一个个事件串联,构成了一个大情境,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
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上学路上》一课,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童童是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他每天都是坐着妈妈的私家车上学,今天,让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去上学吧!随之,就出现了这样的6个小镜头:1.出门礼貌会坐车。2.车多人多要慢行。3.过马路时得当心。4.红灯千万不要闯。5.超速打电话不对、认识交通标志。6.乱停乱放不应该。最后,童童下车了向校门口走去。这是一个学生上学的完整的过程,贯穿了课堂的始终。那一幕幕生活的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让他们感觉仿佛就在眼前。这些学生在课堂观察着、交流着、评价着、模拟着……不知不觉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如何去坐车、如何过马路、如何停车……无形之中,他们对自己的整体生活进行反思、体悟、想象,他们的行为意识发生了改变,有了提升,懂得生活中什么是规则,有哪些规则,生活中什么才是美的行为。
我们说,经验是儿童道德学习的基础,没有对儿童经验的关注,就没有对儿童需要的了解和满足,所以我们要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以上6个镜头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唤醒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这节课让儿童的平时生活经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使课堂成为了儿童展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经验得到重构,丰盈了他们当下的生活。课堂教学,成为了拓展深化儿童生活经验、提升生活力的美好旅程。
三、课堂思辨,重构儿童的经验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基于过往的生活,丰盈当下的生活,引领未来的生活。因此,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儿童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回归生活实际,学会批判性思维!
当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中有一个关键词——“思辨”。也就是在课堂环节中设置一个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通常是一个故事中包含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难以抉择的情形,引发学生思考,探寻最佳的答案,以此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掌握生活的智慧。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辨能力重要的养成阶段,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就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选准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有力的训练点。
比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课中的经典故事《凡卡的故事》:凡卡和朋友们一起玩部队作战的游戏,凡卡是负责守“弹药库”,没有“军官”的命令是不能离开岗位的。可是天黑了,其他孩子都回家了,凡卡还在守“弹药库”等待军官下令让他离开。凡卡该不该回去呢?这一道德两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语言与语言在对碰,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有效深化了“做人要诚信”这一道德认知。
上述课中的“思辨”,老师们抓住“凡卡该不该回去?”这一思维训练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拨动学生的心灵,聆听到了思维火花的碰撞声,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重构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对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了解,就了解不了儿童的需求,这样的道德教育是空洞的、苍白的。要想真正放眼儿童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要立足儿童的生活,可以通过实践体验、创设整体情境、引领课堂思辨等多种活动形式,唤醒、引领、指导儿童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过好当下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超越当下的生活,过有道德、幸福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一定能聆听到儿童道德生命拔节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 道德与法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2]汤晓梅.生活,让品德教学更精彩[J].江西教育,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