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山东省高职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应对策略

2020-12-28孙凤山李沛茜张玉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山东省高职教育

孙凤山 李沛茜 张玉芳

摘  要:山东省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为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与区域分布不平衡,人才成长的多层次性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充分,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保障机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扩大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政策扶持和对口支援,促进高职教育平衡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营造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山东省;高职教育;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6-06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以及入围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的院校数量、国家优秀教学成果获奖数量等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发展尚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不能很好地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简言之,就是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更高水平更高品质高职教育的需求和高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新时代山东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

一、新时代山东高职教育主要矛盾转化的背景

1.新时代山东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对高职教育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1]的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省目标。目前,山东的经济综合实力已居全国第三位,但是相较于广东、江苏等经济强省,山东经济发展还存在创新性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区域发展差距大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全面发挥教育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作用。面对现代化强国、强省建设的艰巨任务,山东高职教育也存在大而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专业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够、顺应时代需求转型发展节拍缓慢、内涵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弱化着山东高职教育对强省建设的支撑力度。

2.山东实施重大发展战略对高职教育提出新需求

我国已经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为此实施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其中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山东省被列为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承担着带动北方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南北发展格局优化的重大任务。山东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实体经济发达,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长期以来,山东高职教育形成了与实体经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山东高职教育供给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倒逼高职教育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实现创新、协调、可持续发展。

3.山东人民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

进入新时代,山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了条件。如果说过去人民群众选择高职教育关注的是“能不能上大学”问题,进入新时代,则关心“能不能上更好的大学”“能不能接受更高品质的高等教育”问题。人们希望高职院校也能像“双一流”高校、重点大学一样,为他们提供一流的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就业机会,生活得有尊严、成就感和幸福感。综观山东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还不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还不能为人民群众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发展提供完备的体系性支撑[2]。

二、新时代山东高职教育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

1.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与区域分布、院校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山东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区域间、院校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分布在中东地区,例如,2019年,山东有高职院校78所,鲁东地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5市人口只占全省的29.21%,却建有高职院校32所,且按人口多少市域间分布较为均衡;鲁中地区济南、淄博、东营、泰安、滨州5市人口占全省的23.63,虽建有高职院校33所,但市域间分布不够均衡,省会济南一市独有19所;鲁西鲁南地区枣庄、济宁、德州、菏泽、临沂、聊城6市人口占全省的47.16%,却只有高职院校13所。聊城市人口600多万,只有1所高职院校,临沂人口超过1000万,也只有2所高职院校。由于地理、办学资源投入等因素影响,全省大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也分布于中东部地区,鲁西鲁南地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与鲁东鲁中地区有较大差距,没有一所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立项建设院校。院校之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院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具有较大的优势,社会认可度较高,而部分市属院校和民办院校财力投入不足,发展滞后。

2.人才成长的多层次性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但是仍不够完善,体系内部层次间衔接不畅、结构不稳定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从层次结构上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支撑起了全省职业教育的主体,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较低,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动力不足、行动缓慢。从纵向衔接上,2019年高职教育“百万扩招”后,中职教育学生通过“3+2”连读、“五年一贯制”、春季高考等途径升入高职院校已无大多障碍,但高职学生升入本科层次高校的渠道较为狭窄,目前虽已开通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培養和“专升本”两条渠道,但升学比例极低,例如2018年山东省仅有6.44%的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层次高校。高职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路径狭窄,既不利于搭建多层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立交桥,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4.加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高职院校代表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山东省应强力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配套建设经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激活15所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院校的潜力和活力。要确保15所院校在一流专业群建设和打造办学特色上着力,使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良性互动[6],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此外,山东省还应实施省级“双高计划”,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之外,遴选10~15所高职院校重点进行培育,为下一轮国家“双高计划”遴选蓄力,力争实现全省每个市都有一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同时,实施省级“民办高职教育优质特色示范校工程”,在全省遴选5所民办高职院校,省市两级及县级财政共同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重点建设,带动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促进山东公办高职教育与民办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全省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5.深化关键领域核心环节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组建职业院校或特色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深入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院校和企业,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打造政府推动、骨干带动、市场导向、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高职教育办学“山东模式”。二是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依据需求淘汰落后、过剩专业,构建服务优势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扩张、潜力产业培强、传统产业改造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抢占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高点。充分利用和发挥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积累的经验和社会服务职能,聚焦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实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建设市场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在职业院校全面建立理事会、专业群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动产教、校企对接。强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责任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完善保障机制,营造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将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出台的政策“本地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当前应重点细化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使国有资产管理、劳动人事、财税、就业、人才评价、社会保障等制度相互匹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职教育发展撑起保护伞。二是建立完善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办学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生均综合定额调整机制,合理确定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拨款标准,最低也要达到国家现行规定的最低标准(1.2万元),并逐步调整到与省属本科院校同等标准。同时,要创造条件向经费投入力度大的江苏、上海等省市看齐。实施“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方式,财政性经费与职业院校办学绩效挂钩,适度向鲁西鲁南地区高职院校倾斜。三是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改革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招录、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落地,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导向。

参考文献:

[1]管斌,王金虎.寫好“走在前列”齐鲁答卷——山东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纪实[EB/OL].(2019-02-28)[2020-02-15].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02/28/t20190228_31579540.shtml.

[2]匡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必须正视的几大痛点与可能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8(15):14-19.

[3]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8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9-01-21)[2020-02-15].http://www.sdgxbys.cn/art/zytz/8a7ea68e6773c3e401686f762c620141.html.

[4]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EB/OL].(2019-06-19)[2020-02-15].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19/6/19/art_12061_7735351.html.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所.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1-42.

[6]孙凤敏,王斌,潘珂,等.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办学、高标准引领的新思路——2019年全国高职教育研究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9(36):29-34.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山东省高职教育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