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互动的分析与对策
2020-12-28朱镇生
朱镇生
摘 要:地方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性特征、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迭代性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找出地方高职专业调整的基本依据。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三个层面采取措施,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高职专业调整的协调互动。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协调互动
中圖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6-012-05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地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不断变化,部分地方高职专业调整却跟不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存在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不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等问题。分析、探寻地方高职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协调互动的路径,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专家学者对此已有一定的研究:一是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入手,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原则、内容及机制,如陈琦[1]的《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原则、内容及机制》、刘燕[2]的《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等;二是从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入手,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路,如刘海燕[3]的《产业转型升级期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长沙市为例》,胡辉平[4]的《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等;三是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入手,分析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必要性,如谭云、吴银凤[5]的《高职院校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势下提升对口就业质量实践研究——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证》,王曙东[6]的《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生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及共赢措施分析》等。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高职教育理论,但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特征研究不够深入,有必要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高职专业调整互动的视角来深化。这种互动是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及其课程配置的基本依据。
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产业转型升级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产业链转型升级、价值链转型升级、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经营要素组合的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有机整体[7]。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以一定的行政或经济区域为界限的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哪一种转型升级方式其载体都是产业,都要依托于区域产业链而存在。区域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内,经过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最终形成的产品或劳务的全过程。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一般是由前端、中间、后端等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又由不同的环节或流程组成,不同的企业负责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环节或流程。在区域产业链中前端部分的创新、研发、设计和中间部分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是知识、技术、管理密集型产业,是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并蓄的环节或流程,是区域产业链的核心,其它环节或流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区域产业链的边缘环节。区域产业如果从边缘环节向核心环节拓展拉长,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在区域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生产经营不仅是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或附加价值的创造,这一增值流程便是价值链。在一定时空限域内相同增值质量的基础上增值数量得到增加,或是在一定时空限域内相同增值数量的基础上增值质量得到提升,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就是价值链转型升级。因新材料的采用、新方法的推广、生产经营流程的重组与再造、营销策略的改变等,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产品或服务,这是区域部分产业链创新;如果导致全产业链各环节均发生改变,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这是区域产业全流程创新。以上两种均属于区域创新链转型升级。区域产业是由许多环节的不同企业构成的,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投入多种要素,其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产品品质或劳务水准的要素可称为“高端要素”,比如核心制造技术、管理、知识等,如果这些“高端要素”组合的投入在全部生产经营要素投入中的份额增加,其他要素的份额相应减少,就会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增值效益或效率提升,这属于区域生产经营要素组合的转型升级。
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内在特征不同,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不同的需求,这正是地方高职专业进行动态调整的基本依据。从经济发展与运行规律看,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其内在特征集中体现于阶段性、迭代性,只是在不同的区域或同一区域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其表现形式与实现路径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从不同路径或维度去分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迭代性可能得到不一样的结论。为此,基于为高职专业调整决策提供依据的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应从以下维度着手把握。
(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区域资本投入情况。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各地的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是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来带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而不同区域的工业化基础不同,推进的路径、力度会不同。在此过程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层次结构、要求与其对接的高职专业数量、层次结构与专业内在价值等也都不同。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会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且在2位数以上;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会在1位数以内,且基本同步。通过分析某个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比情况,可判定该区域处于工业化的哪个阶段,这可从宏观层面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素质需求提供依据。例如,若某区域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主要用于购置新设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与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链转型升级与价值链转型升级。在这阶段,高职院校谋划专业调整时,可将办学资源有计划地调整到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产业相对接的专业上。若某区域处于后工业化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放缓且主要用于科研、创新、设计、新品开发、发展新业态等,着力发展高端工业产业与第三产业,推进生产经营要素优化组合,以期实现创新链转型升级、生产经营要素组合的转型升级。在这阶段,高职院校可将主要办学资源调整到与高端工业产业、第三业产业发展相对接的专业上。
二是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维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会导致其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在同一区域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其三次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不同。应将某区域的地方高职专业布点、专业结构与其产业结构等进行对比,发现该区域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度,其反映的是该区域地方高职专业布点是多还是少、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对接是紧还是松等情况,这自然也成为地方高职专业布点和结构调整的依据。
(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迭代性特征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反复进行的过程,具有迭代性,这是科研成果推陈出新和实践应用所驱动的。从区域产业活动运行情况来看,其实现路径是通过企业层面驱动迭代和政府层面引导迭代两种路径实现的。从为地方高职专业调整提供依据的视角分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迭代性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切入。
一是区域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企业在科研创新的投资及结构不同,其科研创新能力也会不同。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额所占比重及其变动态势;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参与制订或修订不同层级(国际、国家、地方)产业行业标准的情况及其变动态势;不同层级重点实验室(世界、国家、地方,下同)、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型与创新型企业数及所占比重情况;专利申请、受理、授权变动情况及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与变动态势。通过这些指标数据,可了解区域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及人才需求动向,为高职专业调整、课程配置提供依据。如果以上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发展增长态势,说明企业重视科研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人才素质的需求上就会有所体现,相应地高职专业建设就应侧重开发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二是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情况。地方政府通过规划所辖区域重点产业,引导推动本辖区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一般包括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或新兴战略性产业)、传统产业(需重点发展或改造后进一步做优做强的传统产业),这些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由区域内的地方高职教育培养供给。通过分析政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了解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情况,为地方高职调整、优化专业提供依据。应将某区域的地方高职专业设置、布局与区域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对比,找到该区域地方高职专业与重点产业的匹配度、适应性,从而为该区域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淘汰、改造或新设置专业及布点决策提供依据。
四、协同推进地方高职专业调整的对策
(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作用于高职教育的过程 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并组织实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预期目标,确定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及其支撑项目,推动所辖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引起市场运行态势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信号传导给区域经济运行实体——企业(群)—产业(行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需求发生变化,驱动企业变革人、财、物、产、供、销组合模式,且在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上得到反映。这种变化及反映的信号传导给市场,其中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及其内在素质需求的变化信号也传导给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含行业组织,因为我国的行业组织多数是官方牵头或搭台,下同)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构(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组织实施者,主要监测宏观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高职院校则必须依据此变化来调整专业设置、布局与结构。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调整的动因不是来自高职院校自身,而是来自技术技能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是企业(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在人才市场的反映,其动因是政府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与政策调整所产生的驱动力。由此可见,在高职专业调整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是高职专业调整的策动者,主要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调控市场实体及市场运行变化,策动企业重组生产经营要素。企业是高职专业调整的牵引者,主要通过变革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流程,调整岗位设置及职责,以此引发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数量、结构及其内在素质的变化。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及技术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比例与专业布点的具体工作。可见,要实现地方高职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互动,仅从高职院校自身探究对策是不够的,必须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三个层面探寻路径,协同采取措施。
(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协调互动的对策
1.政府层面采取的对策
一是校地共谋共建专业。地方政府要将本区域地方高职专业建设纳入其产业发展规划,同规划、同实施、同督查、同调整,形成高职专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推行专业分类发展目录制,专业可分为I、Ⅱ、Ⅲ等三类,其中I类为需重点扶持发展专业、Ⅱ类为常规性发展专业、Ⅲ类为需控制其发展或即将淘汰的专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经济职能部门,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提前编制、发布专业分类发展目录,引导高职专业布局、结构适时调优。三是實施重点专业扶持政策。政府的生均财政拨款若将Ⅱ类专业系数设为1.0,那么I类专业的系数可按不低于2.0、Ⅲ类专业可按0.5~0.6进行核拨。
2. 企业层面采取的对策
一是及时向高职院校提供企业采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的情况及可能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态势的信息;二是适时向高职院校提供岗位变动情况、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数量、层次与变化结构情况等信息;三是参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及专业调整的预警评估;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参与共建实验室、科创中心,助推新专业建设与提升高职专业内在价值。
3. 高院校层面采取的对策
一是做好人才需求预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一个周期要3~5年,且专业调整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超前规划与布局。二是建立专业调整评估预警机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迭代性特征决定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化的,高职专业调整也必须是动态的,要进行评估预警。评估预警必须组织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主体,根据评估预警指标进行细致分析,同时要设置预警线,对被预警的专业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举措进行整改。对于还达不到淘汰的专业可通过更新专业方向、调整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途径,满足因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阶段性新需求。三是整合专业办学资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从业者的能力及结构必然会提出新需求。地方高职院校要据此对所拥有的专业办学资源进行梳理、重组,借以调整或重构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开放办学。地方高职院在办学过程中要坚持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区域性和职业性特征,加强与所在区域地方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企业集团的合作,及时获取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信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调整良性互动的最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琦.产业转型升级下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原则、内容及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18-22.
[2]刘燕.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46-50.
[4]刘海燕.产业转型升级期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6):276-277.
[4]胡辉平.安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9):48-52.
[5]谭云,吴银凤.高职院校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势下提升对口就业质量实践研究——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证[J].山东化工,2017(17):157-159.
[6]王曙东.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生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及共赢措施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5):36-39.
[7]蒋兴明. 产业转型升级内涵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