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读·乐读·深读

2020-12-28黄新民张录寿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黄新民 张录寿

【摘要】学生散漫的阅读既是费时低效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教师或家长并非一股脑儿塞给孩子们一大堆书,在于大量读就有效果;而在于会读、乐读、深读的巧妙引领,在于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的落地生根,在于生命大厦的底座建设,在于以后人生的未雨绸缪。教师或家长应该以方法迁移为突破,引领学生会读;以精神滋养为落点,引领学生乐读;以迁移阅读为拓展,引领学生深读。教师或家长应该俯下身子,关注阅读细节,注重阅读方法,建构阅读新生态,演绎阅读新精彩。

【关键词】课外阅读  高效节时  会读  乐读  深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6-0087-02

曾有专家说过:“大量阅读——未来语文高考的风向标。”[1]这一风向标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而这种共识必须从小学阶段就付诸于实践之中,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才能“开花结果”。的确,在孩子们人生的源头——小学阶段就读好书、好读书,不仅仅是未来高考的需要,更是孩子们自身发展和以后安身立命的需要。读书多了,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层面上,也表现在谈吐中、气质里和胸襟中;读书多了,不仅仅为学好各门功课保驾护航,也为人生的方方面面保驾护航;读书多了,其阅读体验或实践过程,必将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品性转化和心灵大厦建造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关键就在于,孩子们的大量阅读是成为正能量滋养了其身心,还是成为一种负能量反而阻碍了孩子们的天性发展?教师或家长并非一股脑儿塞给孩子们一大堆书,不在于大量读就有效果;而在于会读、乐读、深读的巧妙引领,在于孩子们良好阅读习惯的落地生根,在于生命大厦的底座建设,在于以后人生的未雨绸缪。比如,以方法迁移为突破,引领学生会读;以精神滋养为落点,引领学生乐读;以迁移阅读为拓展,引领学生深读。一个“会读”,让学生始终保持持续下去的动力与兴趣;一个“乐读”,让阅读成为一种有意义并且有滋有味的过程;一个“深读”,让阅读越过“千山万水”,成为享用终生的精神体验过程。三者互为促进、互为因果、互为印证。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精做细做实“三环节”阅读过程,引领小学生在阅读的大天地中渐行渐深。

一、以方法迁移为突破,引领学生会读

说实话,学生散漫的阅读既是费时低效的,也是得不偿失的。表面看,一些孩子在成人的督促下讀了不少书,然而其文学解读能力仍然非常低下,文学素养也少得可怜,更枉谈其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素养的落地生根。让其写作文,还是一个“难”字了得——无从下笔、无从选择、头脑空空,即使偶有选择,也往往是词不达意、重复啰嗦、天马行空、言不由衷……这意味着他们的阅读方法出了问题,自然,阅读效果也就不尽人意。何时应该快读、何时应该跳读、如何提炼中心、如何整体悟情、如何扫除阅读障碍,等等都是“巨大”的问题。鉴于此,教师要在课内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能成功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真正达到“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发展”的效果。

比如低年级童谣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应该充分利用童谣的特点,在朗读中发现童谣的乐趣,教师应在课堂中告诉孩子们:童谣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淳朴,内容除反映社会生活外,大多与传播知识有关,如有数字谣、颠倒谣、问答谣、节日谣……教师发轫于“趣”,立足于“读”,落实于“写”,融“知识性、慎趣性、游戏性”为一体,真正演绎了童谣的音韵、乐趣和魅力。其间,孩子们诵读了多少童谣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知识视域的洞开、言语生命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润泽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才是群文阅读中更加靓丽的风景和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在此基础上,教给孩子们一些方法:一读熟(自读几遍);二找趣(圈出趣处);三趣读(用方法读)。以下是童谣教学的一些教学片断:1.课件播放乐曲,师生共唱拍手歌。2.初读童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既好听又好玩的童谣,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自由读一读。3.走进《数字谣》,读中悟趣,想象说话:除了这些小动物,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加入到我们的童谣中来?总结数字谣的特点。4.让学生自读自悟“颠倒谣”,同桌合作阅读《问答谣》和《节日谣》。最后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老童谣》和《中国童谣》。

上述教学环节中,就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教给《数字谣》的阅读方法,然后引领孩子们迁移阅读其他三种童谣,让童谣伴随孩子们快乐成长,让童谣之花永远绽放。这样的先扶后放促使孩子们在多个文本中寻找“类似点”和“不同点”,发现其细微区别,进而发现更美的语言的风景和情感的风景——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无痕式教学中实现了“一篇”到“一群”,从”零散”到“深刻”的华丽转身,让群文阅读的涓涓细流滋养了每一个孩子。不仅仅是童谣的阅读,其他文体的阅读,均可以在“课内学方法  课外会运用”中打牢阅读的功底。诸如“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写作方法,都可以在方法的迁移中过渡到课外阅读的“汪洋大海”中。当学生真正把课内学到的方法高效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时,孩子们言语生命的丰富、精神世界的丰盈以及人生世界的盈余等,必将指日可待。

二、以精神滋养为落点,引领学生乐读

仅仅掌握阅读方法是不够的,好的课外阅读还需在“乐读”上下功夫——阅读必须与孩子们的内心与精神对接,必须与品性滋养深度挂钩,孩子们才愿意花时间去读、去想、去行动。教师或家长应该反思:孩子们的阅读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吗?仅仅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圈吗?仅仅是为了一年一度的“经典诵读比赛”而准备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要推荐给孩子们好的书籍,以优质的精神食粮吸引学生;另一方面要引领孩子们读出书中更多意蕴十足的东西,促使孩子们在会读中乐读,在乐读中发现一个更有趣、更辽阔、更丰富的语文的乾坤。

比如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引领学生不仅仅欣赏其干净、优美的文字,还要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滋养——桑桑为了再次上学,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着巨大的责任,或买小商品,或养鸭子,或……直到再次上学为止……这些无不感动着周围的人,当然也感动着阅读这本书的小读者。孩子们从中吮吸到沉甸甸的精神养料,必将更深地投身到阅读的大花园中。而这一切,必将是对他一生的恩泽和回报。

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不仅仅被简单朴实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更重要的从故事中明白:原来缺憾并不可怕,原来所谓完美并不是最好的;原來失去并非最可怕,得到也并非最完美的;因为缺憾,才更有追求完美的动力源;因为缺憾才代表着希望、未来、追求和奋斗……当孩子们意识到这些,领略到更多的体悟和感慨,并身体力行落实到生命实践中,才是阅读活动中更加值得追求的境界。

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不仅仅要深深体会其发人深省的章节,更重要的是在爱、情、谊等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当我们从爱中得到更多时,知识上的“难点”、学习中的“拦路虎”、生活中的“天堑”,均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因为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并且一定是有回报的……而这一切,如果作用到学生头脑,滋润于心间,成为生命跋涉中不可或缺的“维他命”,则学生欣慰了,老师欣慰了,家长欣慰了。

实践一再证明,当阅读不仅仅是考试的必须活动,也是内心成长的真正需要之时,孩子们阅读的源动力、热情和注意力一涨再涨,阅读的愿望持续激励着孩子们向着更美的阅读的深处挺进。想想,因为阅读,孩子们的言语生命丰富了、精神原野扩大了,情感边界扩展了,由此受到了大人和教师的啧啧称奇,他们的阅读动力怎能不日益旺盛呢?成人应该在引领孩子们在“为什么而读”方面实现华丽的转身:由应付考试到心灵需要,由单一的文学常识背诵到情感世界的多重滋养,由强迫下的被动阅读到自由建构下的个性阅读、趣味阅读和精神阅读。这种转身一旦完成,那么,学生必将读得更加有滋有味,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如饥似渴。

三、以迁移阅读为拓展,引领学生深读

曾有专家发出感慨:“从文本出发,教师能走多远?”[2]借用这句话,我们也要发出感慨:“从文本出发,学生能走多远?”“走多远”意味着孩子们不能滞留在课堂那“一亩三分地”中,意味着学生不能读完一本书就“谢幕”了,意味着新的迁移阅读、对比阅读和深度阅读。“走得更远”还意味着阅读中的左右贯通、古今对比、前后引申,意味着更深层面上的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社会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精做细这样的“远行”工程,让孩子们浸泡到阅读的深处,读得更深,走得更远,当然,也收获得更多。

如上文所言,低年级时可给孩子们推荐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进行课外阅读,进而尝试童话作品的阅读,使之延伸阅读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扩展,且有螺旋上升的趋势。随着阅读版图的打开,孩子们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版图亦在打开,从中发现了更美的阅读的风景。

中年级时读读《三字经》,并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其深刻内涵,进而读读唐诗宋词,读读《百家姓》,读读《弟子规》,读读更多的中华优秀读物,现代名家散文,外国优秀儿童读物,力争让所读所想、个性解读、多元品味等等,成为品性锻造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成为人生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明亮的灯塔。

高年级时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主人公进行深度研究,或进行更有意义的对比阅读或印证鉴赏,如从《岳阳楼记》想到今日中国梦的复兴,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归有光、屈原、贝多芬、诺贝尔等的联想。更多时刻,更多阅读均可以实现由浅到深、由此及彼的深度阅读。

瞧,阅读没有尽头,没有边界,没有谢幕;有的只是螺旋递进、有序推进和迁移拓展,有的只是更广意义上的延伸,更深层面的思考和顿悟。[3]这样的延伸阅读是为孩子们的一生奠基,为孩子们的长远负责,因而更值得一试,更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孩子们在其间吮吸、采蜜、酿造、品尝,不知不觉丰富了精神生命、言语生命和情感生命,不仅仅为小考、中考和高考保驾护航,也为人生之路、心灵之路和道德成长之路的开拓而保驾护航。引领孩子们在文学作品的密林中汲取、采撷、寻蜜,进行更广意义上的深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智慧和责任所在。

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打开一扇又一扇阅读的窗口,发现一茬又一茬阅读的美景,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丰富其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许,课外拓展阅读了什么书籍并不是最重要的,其间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人生的丰富、思想版图的开阔、精神世界的丰盈,才是新时代背景下课外阅读中更加重要的目标。为着这样的目标,成人需要改变理念,需要从短视中跳脱出来,需要重建阅读观、育人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或家长应该俯下身子,关注阅读细节,注重阅读方法,演绎阅读精彩,引领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郁郁乎文哉”。

参考文献:

[1]堵力.“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谈高考改革[J].中学生阅读,2018(2):44-46.

[2]祁洪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4):42.

[3]葸平川.在阅读中洞见人生真相[J].语文建设,2017(11):49.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浅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