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西方明星学者的所谓名作
2020-12-28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是一本名气不小的社会学专著,附在书中的简介说它不仅被扎克伯格这样的名人推荐,而且已被列入一些中外大学的指定参考书单。近年与之相似的“非虚构”及“田野调查”类写作越来越多,阅读和创作两头都热。由于每个人都在持续地亲历各种生活场景,也因为“时尚化学术”的“田野调查”不像传统的“记者调查”,非得有个可靠的证件才能采访式交谈和深度调研,所以“非虚构”或“田野调查”仿佛名声更好,且创作门槛低,阅读乐趣高,毕竟写家和读者都可以借此名义,毫无惧色地“嵌入”甚至“深入”黑暗空间和阴暗心理,然后说自己不是在偷窥、不是在嗜黑,而是在进行社会问题“科研”。
比如这本《城中城》的作者素德·文卡特斯就被誉为“流氓社会学家”,因为他“亲自”打入黑帮内部,冒生命危险周旋在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群之中。他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能让读者“真正了解并体验”芝加哥贫民区的日常生活。他也因此不仅完成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而且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知名教授。但是我在阅读这本当代明星学者的“名著”,尤其是这样的中文简介之后,感觉作品的质量和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很有问题。
作者素德·文卡特斯是出生于印度的美国社会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等地下经济现象。二十四五岁读博时,他追随一个全美巡演的流行乐队the Grateful Dead,借此研究“青年自我认同”问题。后因无意中发现芝加哥大学附近著名黑人区“罗伯特·泰勒计划区”,他尝试“田野调查”,由于年轻、不怕羞和累,后来就写出了博士论文“副产品”《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可能也出乎他自己的意料,此书让他一举成名,成了美国部分媒体所说的“城市地下经济研究专家”。
看了这本《城中城》,会知道他的学术经历本身就是当代美国的问题之一,因为这部作品写得真的很一般。作者说自己深入“城中城”十年,其实仔细看,他也就是在十年中,陆续去了芝加哥大学附近他一人建立的调查“据点”。其实真正认识和被那个特殊圈子认可和特别“接纳”,大约仅仅花了他二十多天。在那二十天里,他多少是与自己的调查对象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原因就是他不是一个传统的调查记者,也不是一个卧底警察,而是被贫民区的人看出他就是一个想投机和找门路的菜鸟式、书呆子式的年轻学生。由于他的博士导师是社会学专业和研究城市地下经济的,所以,他撞上的“大运”就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去了一个正确的地方。
神奇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权力十分有限的年轻黑帮老大JT,这个老大竟然也上过大学、还曾听过社会学课、明白他要做的事情,愿意成全他的社会调查。这个JT的私人目的,据作者说是他想有一个人写自己的传记。但读完作品的读者会知道这个老大是个聪明人,他虽然是想成为“名人”,但更准确地说,他确实有严重的矛盾心理和道德纠结。所以,他们俩在精神、道德、情感、背景和阅历上相互借力、彼此成全。由此而言,这本书的真正贡献和社会价值十分有限。
强调一下这位教授作者的印度文化背景和写作宗旨,对我而言,很重要。因为跨文化语境去评价一个“他者文化”的作品,要冒“偏见”和“误解”及“政治不正确”的风险。但是素德·文卡特斯是皮肤黝黑的印度人,他进入黑人集聚区没有外观上的太大障碍,这对其他肤色的学者或读者来说,是运用天然优势来讨巧,只能说是无法复制的幸运;同时,印度式大大咧咧、马马虎虎、唠唠叨叨的风格,也确实体现在这个作品中。这既让他本人显得不太危险、更易融入调查对象群体,也让他的作品在内容上浅尝即止,危险不介入、视野不开放、思考不深入,没有可信的结论和解决方案建议;在语言上也多少有些油滑和浮泛之气。
虽然豆瓣上不少书友喜欢他的文笔生动、人物鲜活和坦率的自嘲与幽默,但他挪用的是小说式叙述的亲和力和情节性,放低的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作为博士论文和当上名教授的资本之一,此书记录的是一些并不新鲜的事实,加上的是一些亲历时的现场感和画面感,放入的是一些诸如“我当了一天黑老大”的猛料,让读者觉得两三个小时读起来还觉得蛮有趣、开眼界,但这都不说明它是好作品,只说明它是这个“轻文明”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而且還是这个“失智时代”西方文科知识分子缺乏担当、又自以为是的一个衰败表征。
在这类“伪学术”畅销书让大众放轻松、感觉亲近和被理解的时候,它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用其学术名声和知识背景规训着我们的认知。如果说,中国目前正需要好好破除一下西方社会更“先进”、代表人类理想未来的迷信和迷思,那么我们也不要被“芝大”和“哥大”热门专业、名教授、名著所忽悠,以为他们的写作和成名总有什么客观评判背景和什么高大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