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带不走”的人才力量
2020-12-28
从“输血”转向“造血”,这是扶贫工作的精准走向,而人才正是扶贫“造血”最亟需的“干细胞”。深谙人才之道的杭州明白:扶贫必扶智,只有长期的人才支撑,才是长久脱贫的关键。于是,杭州聚焦本土人才扶贫,通过志智双扶,加大教育、医疗、产业、旅游、规划等各方面的本土人才定向培养、在职在岗人才培训力度,努力为对口支援地区、帮扶地区打造一支成千上万、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力量。
“杭阿”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相距四千多公里的阿克苏市,也有一所“杭高”,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这所学校属杭州援建阿克苏市的高中,也是阿克苏市属唯一的一所寄宿制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大二学生王勃文、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大一学生赵小龙、张鸿力,都毕业于这所“杭高”。而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交织着太多杭州对口支援阿克苏的点滴。——一批批奔赴阿克苏支援建设的杭州人,为当地的学生们推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窗户”。
“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些从杭州来阿克苏援疆的老师。他们的讲课模式很新颖,特别注重与我们互动。他们还会介绍杭州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 王勃文说。在援疆教师的教学“浸润”下,他们萌发了来杭州读大学的想法。除此之外,杭州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都成为吸引这些学生的重要因素。
收到来自杭州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这三位阿克苏籍学生背上行囊,在杭州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与这座城市的自然、人文等方方面面“亲密融入”。
张鸿力说自己适应得很快,直言“来杭州没有陌生感。当我真正踏上杭州这片土地的时候,感觉到了另一个‘家”。他的同班同学赵小龙也深有同感,“这里就和‘家一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平时都很照顾我们。”
在“杭阿”文化交流过程中,他们如同 “桥梁”——他们会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完全异于江南的塞外美景和数不胜数的美食;回到阿克苏,他们也会与好奇的亲朋好友们分享在杭州的所见所闻所感。
“阿克苏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快,离不开那么多杭州人为家乡带去的新理念、新技术。我们都是援疆的受益者。”除了感谢,这群年轻的阿克苏籍学生对家乡有着太多的牵挂与情感,“我们希望在杭州学到更多的本领,未来能为阿克苏发展贡献力量。”
她从山里走来、破茧成蝶
魏登华是个出生在大山里的苗族姑娘,家乡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都是农民,每天操心着生计。“他们来不及管我”,她是外婆拉扯大的。
十七八岁本该是读书的年纪,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计,不少丹寨青年都选择背上行囊,去外头闯一闯。魏登华也不例外。汕头、广州、深圳、宁波……她频繁地辗转于各个城市,只是想找到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从2015年起,魏登华便一直留在一家制衣厂里做计件工,一个月也能挣到小一万。但她也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在这个狭小的车间里,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
2019年的4月,是魏登华命运的转折点。
那天,她接到了丹寨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问她要不要去杭州学美容美发,培训免费,吃住全免,结束后分配工作,甚至每月还有生活补贴。
美容美发是她一直想做的事,魏登华心一横,“要改变生活,就要先改变自己”。
去!她只身前往杭州,那个只在老乡口中听到过的城市。
在杭州东西部劳务协作花都美容美发技能培训班上,魏登华学习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皮肤管理和美妆。从陌生到熟稔,她在技能培训结业时拿到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去年10月,浙江省美容美发职业技能竞赛在杭州举行。接到比赛通知的时候,魏登华还在上班,白天忙碌的工作让她根本无暇去练习,只能晚上回去加班加点。
比赛当天,在133位参赛选手中,一身红衣的魏登华尤为引人注目。最终,她将美容组晚宴化妆季军的荣誉收入囊中,并获得了浙江省青年美容名师称号。
今年9月底,当魏登华带着一身好手艺再次回到丹寨,她有了更多的时间规划自己的未来:“我想把杭州的技术理念带回我们贵州丹寨,让更多人也和我一样,学到一门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手艺,既不用离开家乡同时还能工作!”
蝴蝶破茧。丹寨大山里,有更高远的天空在等着她。
为雪域孩子插上“追梦翅膀”
国旗下,一群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孩子们整齐列队、齐唱国歌,校长亲手为他们挂上校牌……今年9月16日,首期“海亮援藏班”开班仪式在浙江天马实验学校举行,30位来自西藏那曲市色尼区的学生开启江南求学之旅,这也标志着西藏首个区县级内地援藏班正式开班。
今年7月10日,在第九批杭州援藏工作组的积极推动下,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市色尼区与3800多公里之外的杭州海亮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亮慈善基金会达成合作,“海亮援藏班”正式签约。随后,那曲与浙江两地紧锣密鼓地进行了招录工作。8月22日,30名学生通过“云面試”正式被首期“海亮援藏班”录取。
9月13日,满载着色尼区教育的希望,30名学生从那曲出发抵达浙江,跨越4000公里,迎接这些藏族学生的是浙江人民满满的爱,还有一扇静待开启的新世界大门。
初来乍到,孩子们虽然多少还有些水土不服,但这并未影响他们认真求学的脚步。每一堂课,教师们全情投入、精心备课;孩子们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班主任、值日老师、生活阿姨们的细心问候,温暖着这些离乡万里的雪域孩子,让他们时常洋溢幸福的笑容。
“从教室到宿舍,每一处角落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处处都有藏族元素,”在名为“雪域先锋班”的教室里,首期海亮援藏班班主任郭浩指着教室后墙上的八个字“最远的你,最暖的家”动情地说,“我们希望这些藏族学生们无论离家多远,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气候湿润,满眼绿色,学校优美的环境一下子让我卸下了长途跋涉的疲惫,”30岁的索朗塔杰是首期海亮援藏班的随队老师,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浙江,“未来三年也将是我的一次学习和成长机会。”
“感谢杭州援藏组,因为海亮援藏班,孩子们才有机会来到内地读书,享受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在开班仪式现场,随队而来的家长旺堆握着老师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希望这些幸运的孩子能够不负希望,学成归来。”
自1995年杭州援藏干部首次入藏以来,杭州援藏工作组始终将发展教育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西藏首个区县级的内地援藏班的学生,他们将续写杭州和那曲的扶贫情缘,也将翻开两地教育扶贫的新篇章。”第九批杭州援藏干部、那曲市色尼区委常务副书记潘渭在开班仪式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