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微课设计
2020-12-28李素婷
李素婷
摘要 应用微课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教学,从实物展示、回归科学史、问题探究、概念辨析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深度思考,实现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相融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 植物体细胞杂交 碎片学习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微课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微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二章“细胞工程”中“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受课时紧张、内容较简单、考试分值不多等客观因素影响,该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展示知识点,在教材常考原文划线,记忆该技术的流程,因而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学习,不重视选修内容的学习。但这部分内容在知识上对必修模块中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化和全能性、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等,凝聚了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考身边生物学问题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意识。教师可设计短小精悍的微课进行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个矛盾:利用教材出现的“番茄一马铃薯”超级植株这个素材,以番茄和马铃薯作为主角进行对话,在拟人化的对话中轻松展开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生物技术的浓厚兴趣;用在白纸上手写的手绘形式代替录屏类等传统微课制作方法,给以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知识点。微课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或者课后碎片时间传播,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2 微课设计的要素分析
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原有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备了必修1、必修2相关内容的基础,如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酶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性、染色体变异、有性杂交方法。这些知识储备为学习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奠定了基础。本微课的教学目标为:简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理解该技术的操作步骤,能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组;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3 微课设计的具体过程
3.1 实物提升生命观念,回归科学史
该则微课的时长约为8 min微课的片头设计用番茄和马铃薯果实展示“番茄一马铃薯”超级植株,微妙切入微课主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然后在番茄和马铃薯的对话中回归植物细胞工程的科学史,促进学生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要面对的问题,学习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设计意图:实物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地向学生传达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特点。
3.2 问题串激发科学思维,提炼知识框架
学生在你问我答的情景模式中,解决以下问题:①番茄一马铃薯植株要具备两种生物的性状,那生物的性状由什么来决定呢?②基因主要位于细胞什么部位?③细胞核外面有什么结构会成为细胞核结合的障碍?④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温和去壁的方法是怎样的?⑤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哪些?⑥细胞之间的接触是随机的,要想原生质体发育成理想中的完整个体要解决什么问题?最终要通过哪一种种技术实现?……解决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流程。
设计意图:在微课中,一连串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出发,结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所学旧知识,理解每个操作步骤的原因和目的,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有更深度的思考。学生思维在解决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这样提炼出来的知识框架更加深刻。
3.3 归纳对比相似概念,融合必修内容
在学生掌握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必修内容,辨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和杂交育种的概念、受精作用和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表1、表2),引导学生从基本原理、杂交性质、染色体数目变化、杂交亲本来源、育种年限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新知識的获取要与学生先前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针对学生会出现的容易混淆的相近概念进行辨析,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4 微课设计的应用反思
本微课把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提升交予了学生熟悉的生物材料——番茄和马铃薯,通过两者拟人化的对话和提问,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实现教学目标,既没有把教学变成死记硬背又没有割裂必修与选修的联系,更没有忽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微课用时约8 min,可有效用于课堂的播放,也可以上传至网盘生成二维码实现线上教学,学生只需扫描二维码(图1)即可观看和完成相应的巩固练习。针对选修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或工程技术等设计微课资源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利于知识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