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转型策略
2020-12-28骆霞琴
骆霞琴
摘要 依据支撑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真实情境、学习方式这3个关键要素,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实现教学转型采取的3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课堂 教学转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育人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以往教学中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也是当前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教学转型”的目的就是采用一定的策略,改变现有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手段、模式,使通过学生学科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怎样实现教学转型,使学科核心素养即育人价值落地呢?教学需要学科知识、真实情境、学习方式这三个关键要素的支撑。
1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维的必要基础,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科知识,否则将成为空谈。但知识不等于素养。从知识到素养过程如图1表示。首先,学生需要理解知识内容,然后将理解的知识内容情境化、条件化、结构化,应用于现实生产生活中。
案例1: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第2课时中“厌氧呼吸”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该知识,教师创设情境:播放兴趣小组课外自制甜酒酿过程的视频。课堂上,兴趣小组学生代表回答同学的提问。例如,需要哪些材料、用具?为什么蒸好的糯米饭冷却后才能加酒曲?拌好的饭团中间为什么掏一小洞?如果忘记掏小洞会怎样?瓶子为什么要密封?时间固定是2--3 d吗?打开瓶盖后,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情境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他们提出并思考问题的思路。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对乙醇发酵的反应表达式、过程、实质、意义、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甜酒酿制作过程的实质是在适宜温度、隔绝氧气的条件下,酵母菌将糯米中的糖分解成酒精并放出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与刚学的光合作用一样,应纳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知识体系中。
情景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有趣;条件化使学生明确知识是有使用范围的,在有些条件下适用,有些条件下不适用。这样才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答问题,感觉所学知识有用;结构化是将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有意义。
2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
真实问题存在于真实情境中。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在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关系、真实的任务当中才能完成,因此发展核心素养要以真实情境为载体。
近几年,“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面向终端消费者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问题更是当今各国政府、消费者和科技界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成为了国家公共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工程是一种重组DNA技术”这一重要概念教学中,为深化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操作程序、在食品行业的广泛应用”等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可以新闻报道的真实情境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2:项目活动——转基因食品,你排斥吗?
教师在学生观看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②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多吗?
③转基因食品引发了哪些争议?
④普通人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
⑤发达国家如何对待转基因食品?
⑥转基因食品致病是真的吗?请用所学知识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⑦有些民众对转基因食品过度恐慌与排斥,你将怎样排除他们的疑虑?
教学中,教师以表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任务情境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站在生物学科的视角分析其来源和危害背后的生物原理,然后再回到生活,讨论改善现状的策略,这体现了科学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提升。学生从源头到末端、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等方面来分析问题,形成探寻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3 培养学科思维要以学习方式转变为关键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变单纯的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推进课堂革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活一点,实效大一点,是课程改革的呼声。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1 学习者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这一中心。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师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成为常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教师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逐步让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成为常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教师要让科学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成为常态,加强实验、实习和实训,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基础性作业与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并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学科思维。
教师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坚持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融合,坚持教师引领与学生选择相统一,探索未来学校和智慧教育,探索自适应和个性化的学习,主动适应教育重心的变迁、资源形态的变迁、学习形态的变迁、教学形态的变迁、评价形态的变迁和学校形态的变迁。
3.2 从被动到主动
人们从小就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但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而有的人却相对较差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主动性问题了。图3是揭示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关系的学习金字塔。由图可知,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较低,而主动学习学习内容的留存率普遍较高,尤其是“实践”及“教授给他人”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渗透生涯规划指导,使学生认识自己,加强自我管理,以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这是最重要的;其次利用电脑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精准画像,如图4所示。
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不同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力大小,提供一个个性化学习的方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学习,或在教师的指导与督促下学习。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共同助力,促进学生以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3.3从浅层到深度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仅有知识的应用是不够的。课堂上,教师应多一些分析、多一些评价,多一些创造,使学生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而走向核心素养,如图4所示。
结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课堂教学中。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采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学习方式转变为关键等策略,实现教学转型,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