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秀的“小老师课堂”
2020-12-28周慧卿
周慧卿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笔者不断地寻找着最适合学生的课堂。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小老师课堂”的学习效率最高,孩子们最喜欢。笔者担任四年级(2)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时,在教学摸索中,开始了“小老师课堂”的研究,并把这作为一项课题,我们班则成了课题研究的实验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小老师”,给班级管理及学生学习带来了可喜进步。
我们的集体
我们的班级:是由53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共同组成的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明星中队”是我们班的个性化班名。因为大家最欣赏夜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了,每一位同学都希望自己是夜空中最亮的小明星。
老师温暖与关爱着花朵;如春天的雨滴;班级是一个神奇的大花园,任我们采集人世间知识的花粉。
我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在激励中成就习惯,在助人中获得幸福。
我们的课堂
我们的口号是“我的课堂我做主”。四年级时,笔者就着手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开始,只是安排孩子们自己组织班会,自己做课件,自己找资料,自己编节目,自己组织活动。那时,还只是小组同学共同研究,确定主题,准备充分之后,小组选派一两名代表上台,为大家组织班会。有时是小组四个成员都上台为大家组织班会,只是他们各有自己的分工。比如,一人负责出示课件,一人负责讲解,一人负责板书,一人负责活动进行中的评价等。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每次提前布置班会内容,安排“小老师”时,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其实,要准备一节班会挺复杂的,但孩子们乐此不疲。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锻炼后,每个孩子都能独立组织一次班会了。
后来,我们逐渐扩大了学习领域,由班会课发展到了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班上每位同学都有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先让同学们自己报名,有的同学要求讲第一课的第一课时,而有的同学要求讲第五课的第二课时,还有的同学想讲习作……
平时和我们共同学习的小伙伴居然登上了神圣的讲台,手里拿着粉笔在板书,还不时地操控着电脑,为大家播放课件,俨然就是真正的老师。以前课堂上偶尔还有做小动作、打盹、走神的,可如今大家都睁大眼睛注意听讲,甚至还能从“小老师”的板书,课件制作中找出不合适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小老师”的差事,人人有份,留心别人的课堂,自己上讲台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信念
我们的信念是“付出才有收获”。在讲课的过程中,孩子真正体会到当老师的不易。
一是“小老师”都要进行集体培训,每位登台讲课前都要经过精心备课。首先,要仔细研读课文,然后查找各种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全方位地获取课文的有关信息;之后开始设计课堂环节,“如何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让大家喜欢我们的课”,这是每个“小老师”努力的目标,可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共同努力。
二是“小老师”还要制作精美的课件。这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学到更多的知识。刚开始,我们班只有几位同学会做课件,其他同学就拜他们为师,让他们帮着做。逐渐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全班同学都学会了做课件。不仅如此,在三好生竞选中,同学们不仅准备了竞选稿,同时还配了丰富的课件,很有说服力。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增长的。
这样经过辛勤准备的课,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所以,笔者每学期都会请班里一些优秀的“小老师”,组成评委团,对每个登台讲课的“小老师”打分评价,然后评出一批“最佳小老师”,树立榜样,供大家学习,鼓励大家超越他们。“小老师”在讲课后还要填写反馈表,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包括不足和收获都写下来,以便今后改正,同时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促进。
我们的变化
在争当“小老师”的活动中,同学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课文的理解,比以前更加透彻了,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课件的制作,这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居然成了每位同学的基本技能,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上课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言积极踊跃,特别是几个以前不爱发言的同学,经过“小老师”活动的锻炼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班的成绩遥遥领先,特别是几个学困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对于学困生,除了组内同学的帮助外,笔者还提前进行指导,其实也就帮他们把知识进行梳理,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把关,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自信心。
我们的梦想
在“小老师课堂”实验过程中,笔者多次和课题组成员进行沟通,共同探讨,不少专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关键性的指导,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对课的每个环节细致推敲。“小老师课堂”在本校联片教研及兄弟学校教师参观等活动中,获得了专家赞誉。他们惊讶于学生的表现,并亲临小组倾听学生的交流,感叹学生们流利的表达、缜密的思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笔者知道,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还需不断反思与探索。但是,我們会继续努力,做一名有教学热情,有教学艺术,更有教学智慧的班主任。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尝试更多更新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学习。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安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