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学英语与大学公共外语衔接教育研究
2020-12-28安中彦
【摘要】随着高考英语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学英语与大学公共外语衔接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笔者结合高考改革的背景,对英语衔接教育的现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教学、教师、教育组织机构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高考改革;英语教学;衔接
【作者简介】安中彦(1992.1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基础教学高耗低效及“哑巴英语”现象突出。有学者指出,导致这一问题久久得不到改善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校的录取制度。2014年9月4日正式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其中,外语科目一年两考的政策最令人瞩目。随着此次改革的深化与推进,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几年中,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不适应大学英语课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本文笔者结合高考改革的新背景,立足于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探索如何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的过渡与衔接。
一、 英语衔接教育的现状
大学英语一年级教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过程,这既是中高级英语学习的基础,又是中學英语向大学英语的延续。英语衔接教育的现状实质是指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与表现。
1. 学生水平差异悬殊造成整班外语教学面临挑战。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持续上升,高等教育已经变成大众教育。学生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其中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有所差异,加之在招生录取制度中,未对英语单科成绩实行最低分制,从而造成在大学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种复杂的生源及不同的教学背景给大学英语整体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2. 学生整体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动机。经历了紧张的高考之后,学生进入一个无教师、无家长督促与管控的全新环境,大多数新生都产生了懈怠的心理。此外,加上英语这门学科由高中的主科直接变成合班学习的非专业公共课,两者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英语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兴趣不浓。就学习目标而言,尽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指挥棒存在以及考研的压力,但这类学习者持有的是典型的工具型动机,以获得证书和升学为目的,而不是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旨。
3.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在英语课堂上,大学新生普遍表现出阅读为佳,译、写次之,听、说较弱的特点。整体上缺乏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造成课上听不懂、不会说,这也正是形成大学英语“开头难”的原因。自高考改革之后,有不少高中开始紧锣密鼓地加大听说训练,但据了解,无论是学生的训练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依然是以应试为主,脱离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这导致面对高考听说新题型,学生依旧是以记忆性学习为主,未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应用能力。然而,等上了大学,面对新的交际环境和教学场景,学生普遍出现无所适从感。
4. 高考改革中“一年两考”的影响。高考英语实施“一年两考”的政策,必然会使部分学生在首次考试成绩达到预期值的情况下,选择阶段性地中断英语学习。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性,这一举措无疑对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外语学习出现倦怠与不适的现象。
二、 英语衔接教育问题的成因
1.大学英语教育的要点。(1)教学目的具有全面综合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道: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使学生实现以英语为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语言学习目标。而中学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双基”培养,即基本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以及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
(2)教学资料具有丰富性。大学公共外语教材现在普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构成。就新视野这一系列教材而言,内容与中学相比,整体表现出词汇量大、单词复现率低、课文长难句增加、话题多样等特点。又如,《听说教程》中每个章节中模块分布较多,话题内容及难易度缺乏有效的衔接,加上大学英语课时被不断压缩,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难度最大的听说教学任务,因此许多教师选择将课本部分内容与自己补充的材料相结合作为教学资料。
(3)教学中心的特殊性。《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要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在中学英语中,迫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属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4)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学教师会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励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个人演讲等教学方式。还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进行微课、翻转课堂等尝试。这些教学方法与中学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手段完全不同。在内容上,大学课堂话题多样,学生可以开阔思维,畅所欲言。教师也以课文的语篇教学为基础,不断拓展,使语言学习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性。
(5)教学结果的难以估测性。大学英语的教学结果是培养出一批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信息,能够运用“听、说、读、写、译”英语能力来自主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具备一定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来达到获得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然而,大学的教学结果很难通过具体的测试进行明确的能力鉴定。即便学生通过了四六级的口语考试与笔试,在实践中仍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与沟通。
2. 中学与大学英语教育衔接的问题。根据上文所述,当前大学英语的教育与高中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中学与大学在英语教育的衔接上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学与大学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衔接。中学英语的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要求相重合,但实际上,中学英语在课堂上还是以基础知识为目标,并未达到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要求。
第二,中学与大学的英语教学知识与教学方法缺乏有效的衔接。在中学,课本是唯一教材,教学内容大多以知识点和考点为主,注重具体的词、句分析。这种碎片化知识使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记忆式学习”,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未得到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课堂以“精读、精讲、精练”为主,很少有让学生自我发挥,自我探究的空间。总之,从语言知识到实际运用能力,从较单一的教师授课到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探究都缺乏自然的过渡。
第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衔接。衡量中学英语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能成功升学,而在这唯一的教学评价下,造成了学校、教師及家长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能力的发展,这就是哑巴英语的根源。尽管在高考改革后,考核内容中增加了口语交际能力模块,但在此方面还是有待加强和深化。
三、问题解决方案与建议
要处理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从教师来看需要明确以下概念:1.英语衔接教育的实质是指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于第一学年所接受的教育,其中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第一学期最为关键。因此,教师需在第一学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中学与大学的连接外,还需传授一些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软件,教会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2.衔接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鉴于听说是大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将语音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中,加大语言的输入并强调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英美歌曲或影视作品穿插于教学活动中,以多样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课前演讲、朗诵比赛等增强学生的口语能力。3.衔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是最后一个有教师指导的语言学习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活动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对学习过程实行自我监控和管理,在学习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这种训练至关重要。
第二,从教学上看,应该实现以下改变:1.完成教材上的衔接。本文认为应研发一套从小学到大学具有循序渐进提高听说能力模块的课本,这样就能够避免听说严重脱节的现象。2.由单个教师统一授课转向由不同教师负责不同模块的教学方式。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通过让不同教师分别教授听说和读写模块,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3.除高考之外,还应建立与之平行的一条龙水平测试体系。高考是唯一的考核方式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讲,很难体现其真正的实力与水平,尤其对于听说能力。本文认为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测试体系,通过以考带学,考学相促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三,从教育组织机构来看,应该积极建设相关配套措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1.建立外语网络自学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作为有限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自我展示的空间,增强其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英语是语言工具,英语课必须实现由语言课到实践课的转变。通过校方提供的平台,增强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进行有效的连接,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更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
四、结语
总之,要实现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的合理过渡和有效衔接,本质就是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再到“学生自我教育中心”的转变。身为教师,在思想上要明确自己的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抓住大学第一学期的关键期,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语言知识到语言应用能力的过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多样的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制订相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使之成为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语言习得者。在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前景,使之成为具备自主探究能力的语言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徐兰萍.高考英语测试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负面反拨论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8).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国发(2014)35号.
[3]李京肽.英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64):38-4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