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气象防灾减灾类国际培训课程设计探讨
2020-12-28王勇龚志强沈广湫
王勇 龚志强 沈广湫
摘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深厚的融合关系,故提高沿线区域内气象灾害联合防御技术对于减缓气象灾害影响、保障区域合作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展防灾减灾国际培训是提升沿线国家防灾减灾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沿线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特征、防灾减灾主要技术、培训学员学习需求等角度出發,探讨制定气象防灾减灾类国际培训课程体系可行性思路,以期能够通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教学内容与培训方式,推动沿线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6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际i舞码(OSID):
1 “一带一路”沿线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培训意义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等全球化问题,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灾害的风险愈发增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气象灾害现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各国都已重视提升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自身经济技术水平的约束,还未能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影响做到及时高效的应对,这对于所在国及其周边国家存在着安全风险。“一带一路”许多发展中国家灾害种类众多,活动频繁,且与我国在大气环流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上下游的遥相关关系,其灾害风险可能会波及我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还存在着相互交融的政治、经贸等关系,灾害的次生效应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也将会影响到政治、经贸方面的区域合作,从而影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鉴于防灾减灾类国际培训受地缘关系影响,在尊重区域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尊重多样化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厘清培训需求与培训设计间的关系,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才能真正提高区域内国家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在区域内进行灾害的联防联控,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由于灾害极其复杂的动力机制,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演变规律,对于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作仍有不小的挑战。但从目前气象灾害空间分布和时间尺度角度研究发现,其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周期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受援国培训需求,给区域内的相关国家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是可行之举,也是必由之路。
2 “一带一路”沿线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对区域内的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的适应与减缓能力普遍较弱。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常强烈,增温幅度也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区域内极端气象事件的频发与灾害风险的扩大已成为制约沿线合作发展的重大潜在因素之一。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003-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平均上升了0.78℃。相比于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系统变暖是最主要的可能原因。受全球升温的影响,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热带低纬度地区和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由于承灾体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所表现出来的显著性使其对灾害的响应更加明显。近年来极端降水及其衍生灾害譬如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频繁发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端的南亚、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以及东南亚马来群岛等区域。与上述区域极端降水频发相反的是在撒哈拉沙漠西南地区至东非以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地区,还有欧亚内陆部分地区存在着降水量偏低、高温持续增加的趋势。
在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预估方面,科学家们通过多模式的动力模拟和统计降尺度方法以及动力一统计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于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灾害通常是区域内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逐步探索气候变化成因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更需要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战略、多边协调机制建立起联防联控、全方位、立体式的气象灾害观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预报预警系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落实都是需要通过经过严格培养训练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去实现,这也体现了气象防灾减灾国际培训的紧迫性、重要性。
3 培训技术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在厘清沿线区域内各国合作协调关系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引入到培训教学课程中去。如何提高培训技术的内嵌效力,主要一点是要尊重培训学员的学习需求。为此,将世界气象组织所列的现代气象技术领域,通过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形式向参训学员进行调研,发现学员学习需求的共性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
培训技术领域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灾害风险防范、气候信息服务、全球综合观测系统、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在灾害风险防范板块,学员们普遍对灾害的预报技术如多灾种早期预警技术、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技术等,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由于气象业务与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学员对于热带气旋预报技术、海洋天气预报技术同样也有着很强烈的培训需求。由于气候变化与气候信息服务几乎与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度,故气候信息服务板块是学员们普遍关注的领域,几乎对每一个培训方向都感兴趣,包括气候变化影响、气候信息服务框架、气候数据管理、气候信息产品加工与发布、气候变率诊断与预测方法、绿色新能源技术、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在全球综合观测系统板块,学员们对于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等新的探测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视。我国自主研发、发射的风云气象卫星以其高分辨率、广覆盖面、产品丰富等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培训课程在这方面的设计应该充分结合我国气象事业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领域,学员们对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与使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有着迫切的需求,希望通过系统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与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相当吻合的。
4 气象防灾减灾类培训课程设计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工作。在培训需求调研的過程中,要注意区分不同专业类型的学员的需求。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有着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职业背景的学员其学习需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不能让学员的“普遍需求”掩盖了重要的关键性“个性需求”。若是笼统的调研将会大大降低培训需求调研的精准性,从而对后期的需求分析产生一定的“误导”。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贝叶斯理论的思想,在培训需求与培训人员专业背景这两个(多个)因素间建立起联合概率分布函数,通过采集、训练大量的问卷样本建立起后验概率和似然函数关系,从而在设计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预估培训内容的侧重点。
2)基于概率统计的培训需求调研分析过程固然会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但概率上的最优设计并不代表真实的最优设计,故在设计培训课程的过程中要坚持结合基于概率统计结果上的宏观把握与现实培训过程中的微观调节相结合的辩证统一思想。
3)气象防灾减灾类的培训,一定要将学员所在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种类及分布、培训技术需求等多个方面有机结合。一味地追求所谓“高大上”的培训教学内容,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国家学员培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围绕每一次培训的培训对象、中心任务、最终目标以及预期效果,坚持“适用的即是最好的”理念去设计开发培训课程、统筹管理课程的组织实施。
4)国际培训是我国援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援外工作是体现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服务国际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故在国际培训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出有的放矢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彰显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培训领域的延伸方向开辟出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潜在发展机遇与空间,使援外培训工作不仅惠及相关国家,同时也能促进我国援外战略效果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崔鹏,胡凯衡,陈华勇,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灾害与重大工程风险[J].科学通报,2018,63(11):989-997.
[2]张井勇.“一带一路”主要地区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时空特征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8.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简介:王勇(1980-),男,江苏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国际气象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