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0-12-28朱晓晨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3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数据时代高校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不再是简单的拥有高级专业知识的人,而是需要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背景下,全国学联和各地区教育部等纷纷倡议并出台有关文件,要求各高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对“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具有关键性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3-011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独立的教学活动,也不同于第一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标准,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课堂比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学习方法较为丰富、灵活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第一课堂更加引人注目,更加能够以激发学生知识探究欲望。另外,第二课堂有别于单纯的社团活动,它兼具专业性和知识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学校的积极实施的背景下,“第二课堂”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结合师生的力量不断进行改进,实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1 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实施背景及意义

1.1相关制度的发布

自我国各类主管教育事业发展的部门于2002年郑重发布《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高校除第一课堂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潮流现象,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要保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任务和安排,能对第二课堂中的学生有效地进行客观记录,并做出合理的评价。十八大以来,高校按相关要求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确立了相关的完善措施和指导思想,意在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1]。

1.2 第二课堂教学实施迎合高校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动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习模式处于一种同质化状态,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传统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一旦进入大学,传统学习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高校教育的目标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改变的,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培养要求,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成为必要,若一味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会导致学生的所学难以顺利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事实上,当代人才不仅要博览群书,更要具有独特的强烈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新的文化与作品的诞生。但实际上,现在学生的普遍特征是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其实践能力不够乐观,因此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第二课堂的开设,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专门就学生的所学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与训练课程,进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着无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第二课堂教学实施意义

总体来看,开设第二课堂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比较优秀的道德品质,因为课堂上可以传授大量思想道德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给予学生接触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机会,进而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其次,第二课堂的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国内外现代优秀文艺作品,帮助其得到文化的熏陶与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其不断完善其人格,从而打造新时代优秀人才。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发展知识应用能力。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建立知识框架的过程中都存在缺陷,而在第二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缺陷会被及时发现,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善理论知识框架提供了机会。

2 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现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一人一岗”的教学模式早已不再得到大量企业的广泛认可,反而是全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争先录取的对象,这就提出了当前国内高校如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2]。实践证明,第二课堂的开设往往能对第一课堂形成良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对核心课堂内容进行良好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全面的培养。不仅如此,第二课堂的开设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与第一课堂显著不同的一点,它尤其学生以个人兴趣点为主要着力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渠道,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且使其自觉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在学习上投注更大的精力。但实际上,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如愿得到全面的体现,这首先是因为老师对第二课堂的开设重视不足,未能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老师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时,未能结合其提出的特征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匹配合理的充足的教学资源,也未能将其与学生现实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导致资源配置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最后,因为许多老师依然采用如同第一课堂一样的方法来开设第二课堂,例如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课程都是以传统的项目教学法为展开形式的,因此通常是利用展示项目、分派任务来讲解项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遇到问题教师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后无法独立思考,只会寻求他人帮助,将第二课堂学习和第一课堂混为一谈。教师也没有明确第二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给予过度关注,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3]。

3 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3. 1利用互联网,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1)展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合作探究问题,因此是一种赋予学生极高主体性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翻转课堂与第三方网络平台相结合,如,微信公众平台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展示精心设计的简单、准确、全面的教学视频,供他们在第二课堂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模式创新。实际上,第二课堂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尚未完全推广到高校教学中去,目前只有部分学校得到有效应用。大数据背景下,第三方平台的引入与课堂翻轉的有机融合尚处于示范阶段,具体的教学效果尚需多次教学实践来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二课堂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使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展开慕课教学

“慕课”是为加强知识传播而推出的一种网上开放课程,国内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2012年首次与edX签约为慕课发展起点,随后多所知名大学加入,国内自主慕课平台逐步上线。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慕课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其应用形式多种多样[4]。大数据背景下,慕课教学的发展,为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展开提供了新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第二课堂和慕课看起来是两种无关的教育方式,但可以创新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慕课教学中,海量课程资源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提高了第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3)智慧图书馆的应用

结合实际情况看,许多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往往在很大成程度上依托于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基本硬件设施资源,学校需要在软件、硬件资源的配备上下功夫。总体来说,由于当前许多学生、社会群体在使用图书馆时要求高效率、优质服务、便捷操作,因此校方可以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合理配置自助借阅、自助查询机、自助阅报机等自助式设备。其次,在文献资源的配备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该大量引进各个专业领域与学科的文献资料,帮助学生便捷获取大量资源信息,从而推动第二课堂的展开。第三数字资源。大数据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使用和获取信息资源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移动搜索、移动阅读、移动学习的广泛应用,读者利用移动终端访问文献资源、享受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第二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实现。

3.2 展开实践教学,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时,第二课堂学分确认的重要依据。就传统意义而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创业竞赛、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但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认定和构成中,各个高校有不同之处[5]。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实践教学活动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实施步骤,如果说第一课堂主要完成学生智力因素开发,第二课堂主要是塑造人格、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開发,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对于实现第二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4 总结语

当今的大学生正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肩负着强国的使命。大学第二课堂对当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应该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发挥第二课堂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欢.大数据时代高校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51-53.

[2]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刘东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第二课堂辅助体系研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l.高教学刊,2016(1):153,156.

[4]杨雪莲,赵振军,冯佳,等.多样化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激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旧然科学版),2014,39(7):202-205.

[5]严军.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00-105.

【通联编辑:李雅琪】

作者简介:朱晓晨(1987-),女,河南郑州人,学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大数据时代高校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