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區協定簽署,台灣被拒門外 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台商紛紛出走
2020-12-28譚志強
譚志強
前 言
歷經8年的長期談判之後,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的第4次“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高峰會議上,中國、日本、南韓、東盟10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總共15個國家的領導人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Agreement,簡稱RCEP),成立全球最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涵蓋的“自由貿易區”,橫跨15個國家,超過20億人口,經濟規模約26兆美元,約佔全球“國家生產總額”(GDP)的30%。若以GDP為規模標準,它將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與此同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貿易總額,也約佔全球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RCEP成員國包括東盟的10個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5國。“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不在其內。
身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原始談判國之一的印度,於去年11月以擔心調降關稅可能傷及本地農民,擴大與中國貿易赤字為理由,宣布退出談判。但是,各成員國仍公開宣示,歡迎印度日後加入。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涵蓋的議題包括:貨品交易、服務貿易、跨境投資、經濟與技術合作、智慧財產權、原產地規則、競爭與爭端解決等,然而,沒有涉及環保與勞動權。
一個全球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區”終於初步成形,以後它会怎麼樣發展下去,現在當然很難預測準確,但是,台灣已是暫時出局了。
RECP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曾經擔任馬英九政府(2008-2016)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台灣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系榮譽教授高長日前指出,在中國大陸“十四五”規劃(第14個五年規劃)中,“新基建”是產業發展的重點,本質在延續“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只是換了名稱;而意圖制定標準的“中國標準2035”計畫,在“區域全面經濟伴關係協議”(RCEP)簽定後,中國大陸角色舉足輕重,有機會透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建立各項先進科技的國際標準。
高長表示,“十四五”的主要工作,將高度重視“統籌安全和發展”,為了因應“新冠疫情”的衝擊和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安全”在“發展”上的重要性提升,並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所有過程。
他強調,“安全”可分為傳統和非傳統兩大類,前者指軍事和國防等項目,後者則如疫情,其中金融和產業安全為“重中之重”,打造關鍵領域“全面生產鏈”的“自主格局”是其目標。
高長認為,對台灣來說,製造中心移向大陸,將對台灣造成排擠作用,兩岸產業競爭越來愈直接、激烈,在國際市場上,台灣產業被大陸同業取代的案例越來越多。
漸漸淪為邊緣,台商紛紛出走
不管如何,未來20年裡,在貨物貿易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將會逐步地把百分之91的關稅項目降到0。不但如此,在服務貿易上,未來對相關的服務業也會由目前的“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加大開放的幅度,因此,如果台灣無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對台灣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中國國家主席兼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於11月20日在北京以視訊形式於“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Agreement,簡稱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公開表示,中國歡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完成簽署,中國將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關係協定”(CPTPP)。
不管中國是否能夠加入被美國總統特朗普一手推倒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關係協定”(CPTPP),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二十、三十年的全球經濟形勢發展應該是:美國據守“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國據守“(亞太)自由貿易區”(中日韓、東盟和澳紐),世界兩大經濟體各自據守太平洋兩岸,形成東、西兩大經濟陣營對抗之勢。
為甚麼臺灣目前無法以“台澎金馬獨立關稅區域”的非國家名義,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樣,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呢?理由無他,只是因為“反中”(包括仇中、拒中等等針對中國大陸的言詞、行為和政策措施),已經成為台灣內部政治操作最重要的“議題”,嚴重違背了馬英九政府時代(2008-2016)比較溫和理性,承認“九二共識”的對大陸政策。
在台灣,“議題”一向都和理性或是非無關,只關係到選舉的勝敗。民進黨或其他政黨候選人選擇“議題”的立場,都是為了勝選服務,能勝選的,就是對的,不能勝選的,就是錯的。在愈來愈民粹化、情緒化的選舉政治裡,不管主動還是被動,蔡英文(民進黨)政府的兩次勝選,其中的一個主因是選擇了“逢中必反”的基本立場。
因此,蔡英文(民進黨)政府一方面“不承認九二共識”,另一方面又提不出任何“替代方案”;為怕挨打,它也不敢公開宣佈“台灣獨立”,於是,便只能偷偷摸摸地搞點已被北京方面視為“反中仇中”,“逢中必反”、“親美謀獨”、“藉疫謀獨”、“文化台獨”之類的小動作。針對台灣當局的種種動作,中國大陸方面就將導彈演習、軍機闖入、航母繞台等等“嚇阻”手段都端出來了。在兩岸關係如此緊張之下,北京方面又怎麼可能會在“區域組織”上對台灣當局“放水”,讓它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總 結
不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是否順利下台,就大中華地區來說,最惡劣的時間已經過去,中國、日本、南韓、東盟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確立,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區”,不管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說它是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大亞洲主義”也好,說它是日本人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也好,目前的發展形勢已經是“如箭在弦、不得不發”,“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加入不一定有“著數”(好處),但不加入就一定“仆街”(虐待本地廠商)。
對台灣來說,由於蔡英文政府的堅持“否定九二共識”、“反中仇中”,在可見的將來,應該很難進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之門。但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關係協定”(CPTPP)又不知道那個牛年馬月才有可能簽署,故此,島內台商目前均紛紛“自救多福”,高科技的如“台積電”就去美國設廠,中低科技的就紛紛投資東南亞國家,以規避未來在貨物貿易上必然出現的高關稅及其他非關稅障礙。
對澳門來說,當務之急必然就是加強和中國內地的各項基礎建設,特別是和交通運輸有關的硬件和軟件配套,亦即今年澳門特首賀一誠《施政報告》裡面最後提及的“深化區域合作:主動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至於香港方面,以特首林鄭月娥為首的眾多官員,目前都天天在數饅頭等退休移民。一般市民有錢的紛紛辭職賣樓“搞移民”,無錢的就心如死灰“等運到”,基本上已是暫無解的“死局”,也沒有甚麼好說的了。
總而言之,如果政策方向走對了,其他的細節都是可以解決的執行問題,台灣和香港的負面發展經驗(特別是其失敗之處),確實是澳門的“前車之鑑”。幸運的是,絕大多數的澳門人都“大智若愚”,沒有走上它們的“黑路”。